百姓遷往城內,這些百姓也要吃喝。有了吃的喝的穿的,百姓始安,就可以堅守城池,坐等四方來援,以保城池不失。不但宋朝有,南唐也有,在金陵,洪州還有少量儲蓄,北漢在太原,因此宋軍圍了好幾個月,城中百姓不愁吃喝。南漢也有,在興王府與廣州。後蜀在成都。吳越在杭州。
它是戰略性儲蓄,必不可少。
趙匡胤又繼續罵:“朕設爾等有何用!若有失錯,必將罪爾以謝眾。”
發生了麻煩,老子就咯嚓你了。
還好,群臣都在。趙匡胤手中的玉斧子未砸下去,否則楚昭輔可能今天都活不過去。
楚昭輔倉皇不知所出。而且不能耽擱,耽擱一天危險一天。想來想去。看到京城糧價暴漲,坐不下去了,跑到趙匡義府上。
這是很意思的一幕,趙匡義將會展現他手中的力量。後人往往顛倒這一過程,證明趙普做得對,實際非是,趙普在這件事上做得大錯特錯。
首先是誰動手的,趙普先動手的,包括將姚恕幹掉。這都是發生在糧食危機之前的事。
然後是許可權,此時三司分割宰相的權利,但沒有獨立決策權,依附中書生存,其地位就象玉蘋在宋家地位一樣,玉蘋可以理財,但重大的投資與支出必須經宋九同意。
稅要徵多少,一是趙匡胤的寬民政策,二是中書的決策。
救濟災民。同樣是中書的決策。恰恰是這兩項,導致了糧食危機出現。
事情發生後,三司要承擔主要責任,特別是楚昭輔應當早在五月末災情不斷時就要提前預警。但他每天吃著茶。不大過問政務,導致問題出現時,警報開始高高拉響了。稟報的時間太遲。
但不能說中書沒有責任。危機出來,中書是三司的決策機構。同樣要承擔責任,作為首相。趙普必須要與楚昭輔協商,將危機化解。
然而趙普沒有。
原因很簡單,楚昭輔與趙普不大和睦,甚至不顧著國家危機,坐看著好事發生,最好趙匡胤能將楚昭輔咯嚓了。
因此趙匡義這時候站出來,那是敢承擔,真正不顧大哥的想法,為大局想,為國家想,為百姓想,挑起不屬於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務。然後趙匡胤在宮中就細想霸府幕僚的種種下場,能幹的李處耘哪裡去了,老朋友王仁贍哪裡去了,剩下來的幾人,劉熙古可以忽略不計,呂餘慶是好好好,趙相公好。李崇矩是緘默不語。唯一敢做對的楚昭輔上了火架……
趙匡義將正門開啟,楚昭輔進去說道:“二大王,救救老臣吧。”
“楚司使,你怎麼想起來找我,我同樣自身難保啊。”趙匡義攤手說道:“你還是找趙相公吧,三司的事務也是由中書決策的,找他才是合乎情理。”
找趙普?
楚昭輔一下跪了下來,說道:“二大王,請你出手相助吧,缺糧一事傳出,短短几日,京師糧價暴漲,一斗快至八十文錢,此糧價乃我朝前所未所之糧價也。不為老臣故,也要為天下百姓著想啊。”
“你起來。”
“二大王不答應,老臣就不起來了,於其讓陛下棄市,不如在二大王府上跪死。”
“楚司使,這你就可不厚道了。”
“二大王不出手,才是不厚道,”楚昭輔跪下在地上將身體挺直,俺就這麼辦了,難道你能派下人強行將我拉出去?
趙匡義看他無恥的樣子,弄得無輒說道:“你先回去。”
楚昭輔不說話。
“楚昭輔。”
“在。”楚昭輔大聲道。
趙匡義抹汗,道:“別這樣好不好,你這是害我啊,得,我答應你了,你起來,要麼喝茶,要麼回去冷靜下來,我們兩方共同想辦法。”
將楚昭輔送走,趙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