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和更新。而後者則是直接斷了軍工生產的根子,如同衛所制一般,世代匠戶模式同樣使得擅於製作軍器的匠人一代不如一代,造出來的東西自然而然也就一代不如一代。再好的東西,沒有足夠的銀子也休想造出好來。歷史已經證明,明末時的明軍火銃完全是偷工減料、粗製濫造的產物。
一優一劣,一重一輕。最後的結果就是這幾十年來戰事的最直接體現,放在廣東一省,則是直接體現在漢軍旗的強悍上。李定國兩攻廣東可是吃了不少漢軍旗的虧,當日在新會城中,周士相日夜都能聽到城頭上的火銃轟鳴聲。
火銃不可能沒用,相反,這是利器。便是沒有秦智生的演示,太平營中銃傷亡的百餘士兵也以血淋淋的事實告訴周士相——火銃有用。
。。。。。。。。。
槍及前世當兵的經歷讓周士相對繳獲的火銃很是喜歡,反覆拿著漢軍旗的火銃看了又看後方才放下。命令讓秦智生將繳獲的火銃全部集中起來保管,所有旗兵身上的火藥袋子更是要全部撿回來,絕不能漏了。
火銃的構造太過複雜,放銃也是一門學問。雖然秦智生、蔣和等人言語中多次強調火銃無用。周士相還是決定要成立太平營的火器兵,並且日後一定要對這些還依賴火繩點火的火銃進行改進。
改進火銃的最好辦法莫不過於借鑑這時代已經稍稍領先大明火器製造的歐州人,而離大明最近的白人據點離香山縣並不遠——澳門,這座後世的賭城,眼下卻聚集著眾多歐州來的傳教士和科技人才,同時也是一座軍火之城。大明能夠從澳門大量購進火炮和火銃,周士相也能,只要他有足夠的銀子。在真金白銀面前。那些本就是來東方發財冒險的白皮豬們沒有理由不賣。
火銃的事情安排下去後,周士相便下令全營入城休整。既然鑲藍旗漢軍來到高要的目的並不是針對太平營,高要附近也沒有其它的旗兵隊伍,那他便無須再緊繃神經。連日的奔波已讓全營上下到了身體的極限,人不是鐵打的,再不休整的話,恐怕真會不戰自潰。
按照事前的分派,鐵毅和宋二牛各自率人接收清點縣衙和庫房,在那些縣衙小吏膽戰心驚的“幫助”下,錢糧很快統計出來,計有白銀三千二百兩,一萬四千多銅子,布匹綢緞百匹,另外已經上吊自殺的知縣秦明私人為太平營“贊助”了七百兩紋銀和三十兩金子,其夫人和兩房小妾也相繼“贊助”了等值近千兩的金銀手飾。
糧食這塊,收穫也不小,去年高要並未遭災,算是風調雨順,所以秋糧收得較多,除去運往府城上交省城的、縣衙私下倒賣的,如今庫裡還餘三百多石。廣東地處南方,百姓多種水稻,故糧食以大米為主。白花花的大米從庫房裡搬出來時,太平營的軍士們眼睛放光的同時,大多都是鬆了口氣。有了這些大米,他們就不用擔心自己留在後營的妻兒老小捱餓了。
沒有信仰支撐的太平營,親人的安危便是支撐所有人的最大動力。漢人最重親情,尤其是成家男丁,他們最大的擔心不是自身的安危,而是妻兒老小。只要老婆孩子、爹孃能有一口吃的,他們就會不顧一切去拼。
太平營目前為止,就是這麼一支由一幫牽掛著親人是否捱餓,是否吃飽,是否有衣穿,是否有地睡的男人組成,他們拼命的目的不是為了什麼民族大義,華夷之防,而是單純的親情。誠然,這麼一支軍隊嚴格意義上不是一支好的隊伍,因為他牽掛的太多,可是在眼下,這支軍隊卻能讓周士相一步步的向著他的目標進發。他需要這幫男人去拼命,或者說,他是在利用這幫男人去拼命。在周士相看來,民族大義和老婆孩子是不是能吃得飽是相等的,二者並沒有矛盾衝突之處,無論是實現了前者還是後者,反清的目的都會達到。
邵九公這隊人馬從新興以後基本上就承擔了入城之後的軍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