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5頁)

灝俳鎩=磐б恢唬�胬�叱擼�侄�Α���

福船特點

明代泉州建造的海船是屬於福船型別,與同一時期的東南亞或西歐所造木航船比較,有以下特點:

(一)船底為尖圓底,接近於U形,船首、尾為方形。而東南亞和西歐的木航船為尖底,首、尾尖銳。在依靠風力和人力為動力、航速不高的條件下,圓底比尖底可增載入重量。首、尾方形較易製造,且水手下碇、繫纜、掌舵等操作空間較大。福船首部畫有兇猛動物圖案,兩側有龍目,後部有美麗小鳥圖案。這種裝飾既帶有鎮懾水神海怪的宗教色彩,又表示能識別海途,保證航海安全,發揮使船員、商旅心理安寧的效應。

(二)使用夾層的船底板,三層的舷側板,是在傳統的設定水密艙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船體內部結構。在距水底板有一定高度的地方,安裝第二層船底板。板下可放不怕溼的貨物或壓艙石,降低船底重心,使船在航行中不輕飄。

(三)船舵間和其它船艙隔開,尾舵為軸式或可升降的舵,依航道深淺及吃水高低而升降,操縱更加靈活。

(四)桅杆為整根大木做成,不像歐洲船一桅由三節接成。

(五)蓬用竹篾編織而成,呈長方形硬蓬,縱向豎掛。

(六)開始使用鐵錨。1981年泉州灣石湖港海底打撈出一具明朝的四爪鐵錨,殘長2。78米,錨爪對角距2。18米,重758千克。由於自身重,抓力強,其停泊能力及操作運用遠較木石碇優越。

清代,泉州的航海技術受西方影響較明顯,經引進吸收,也創造出自己的成果。

《海國聞見錄》記敘的航海技術

康熙間(1662—1722年),泉州府同安縣人陳倫炯少從其父陳昂熟聞海道形勢,尤留心海外諸國風土民俗,熟識海上針盤、更辰、海道、港灣,著《海國聞見錄》上、下兩卷。(參見泉州歷史網qzh。126。《泉州人名錄·陳昂、陳倫炯》、《泉南著述·海國聞見錄》)

《海國聞見錄》下卷為圖六幅。曰四海總圖,曰沿海全圖,曰臺灣圖,曰臺灣後山圖,曰澎湖圖,曰瓊州圖。這六幅圖,在當時測繪技術還很落後的情況下,實在難能可貴。

《海國聞見錄》還記載:“中國用羅盤、刻沙漏,以風大小順逆較更數(一晝夜為十更,以更香一炷為一更),每更約得水程60裡;風大而順則倍累之,潮頂風逆則減退之。亦知其處心尚懷疑,又主見某處遠山,分別上下山形,用繩砣探水深淺若干,砣底帶蠟油,粘探泥沙,各各配合,方為準確。”“中國洋艘不比西洋甲板用渾天儀、量天尺,較日所出刻量時辰,離水分度,即知為某處。”可見當時遠洋船舶已有自己的航海圖(又名洋更、水鏡或程圖)和一套探測航行地點位置的技術。

造船

雍正七年(1729年),設泉州船廠,修造水師戰船,當年承修48艘。

《清高宗(1736—1795年)實錄》載,清官方造船廠都選址在盛產木材的地方,福建就設有福廠、泉廠、漳廠和臺(灣)廠。

但這時泉州適合作大桅的全木缺乏。據《閩政領要》記載,官方的泉州船廠也在廈門購買番桅。從東南亞進口的桅木有鐵造、蜂仔代番、甘拔、鬱木、白犬、賣色、打馬等。船舵則用廣東產或東南亞產的鐵力木(柚木),取其堅韌抗扭曲力強。國產的榆木、櫧木、赤木亦堪使用。地產的松、杉亦用作桅木。如雍正十年(1732年)和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官方二次派往琉球的海船,分別是閩縣的木合興號和惠安的林治盛號,大桅用全根松木,頭桅用全根杉木。

以後,大海船由於船大桅高,取材困難,“以數木合成,加用鐵箍”的

最新小說: 化身NPC:我與玩家和平共處 籃壇第一外掛 我一體校生:成為拳王很合理吧 不是御獸師咋了?我有一國御獸 魔法書成真:開始夢域副本 眉山蘇氏,蘇允最賢 超能進化:我的兵種有點貴 龍族:路明非的逆反劇本 末日遊戲的違規者 我把NPC拐跑後遊戲崩了 捱打永久加生命,開局即無敵 強制遊戲 從EVA開始的穿越之旅 NBA帶著西蒙斯踏上籃球之巔 網遊:女孩子也能成為大佬 國乓!讓我成為我的榮耀!! 光與暗的交響 網遊:開局萬倍增幅,炸了新手村 求生遊戲,我在異世捲成大佬 體育:我在奧運會,吊打大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