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不是沒有預料過,但相比成功的機率,失敗的比數顯然要低得多。
畢竟這年頭閉門造車顯然是學術退步的陋習,只有多方走動互相探討多多鑽研才能更有增長和進步。
雖然鄭玄人在東萊,但蔡邕身無實職,自己老師雖然掛著尚書令職銜,但卻早已是半隱退的狀態,二人藉故離京誰都不會有什麼意見,往東萊論辯更是順理成章之事。
揣著喜悅的心情,陳啟來到書房,迎面便看見坐在其中的蔡邕。
陳啟整理一番衣服,拱手拜道:“啟見過蔡公……”
蔡邕作勢點頭招了招手,陳啟立時會意,走了過去坐在蔡邕的旁邊,準備聽一聽即將到來的好訊息。
可當蔡邕將那份絹布又重新拿了出來,推到陳啟面前卻又一言不發時。
陳啟心下瞬間一沉,原本高興的心情立時消散無蹤。
很明顯了,看蔡邕這態度,陳啟當下便察覺到事情有些不對頭,怕是自己想聽到的答覆根本就不可能實現了。
果不其然,蔡邕注視著陳啟好一會兒,見他並未有要先開口的意思,當下指著絹布直接說道:“子庚這一手以假亂真的本事當真不錯,老夫差點就被你矇騙了過去!”
這話也不只是誇獎,還是譏諷,陳啟聽完之後臉色頓時難看了許多。
自己千算萬算,算過了成功的機率,卻錯過了敗露的可能性。
雖然心有不甘,可陳啟卻並無狡辯的打算,人家都把話說得這麼明白了,自己再東扯西扯的毫無意義,反而還會因此在未來老丈人面前失了好感。
“蔡公明鑑,在下佩服。卻不知我在何處有所疏忽,讓蔡公發現了破綻?”
既然都到這般地步了,陳啟也就挑明瞭直言發問。
蔡邕微微一笑,隨手點了點絹佈道:“你這信上言辭字跡皆無破綻,仿書筆跡竟得那鄭康成八分真髓,說來倒也是本事。但千不該萬不該,你小子居然在老夫與你師二人身上用同樣的手段!更可笑的是,你身為子幹之弟子,竟然不知曉你師與那鄭康成之間的關係,二人雖說有同門之誼,卻前路各有己見,所謂道不同不為謀,此二人多年未曾聯絡過了,鄭玄又怎會邀請子幹往東萊論經,如此天大的破綻你小子居然不曾主意過……”
蔡邕說著搖了搖頭,也不知道是在感嘆什麼。
陳啟聽後神情驚愕臉色恍惚,原以為自己是在信件上出了紕漏,敢情還是操作上鬧出了問題。
相同的手段用在不同的人身上雖說有些可疑,但這年頭巧合的事情多了去了,陳啟自覺不會有什麼問題。
真正的紕漏居然出在了自家老師和鄭玄的關係上面。
想到這兒陳啟就覺得晦氣,他只知道老師盧植與鄭玄有同窗之誼,哪裡曉得二人之間竟然還有理念之爭啊。
自己倉促之間弄出兩份一模一樣的信件已是不易,哪還能注意到其他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