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
9月26日,隨便開啟一家新聞網站,都能看到這些訊息。一切看似平常,卻蘊含著華夏進入新的轉折期的資訊。
按照既定安排,華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於10月8日至11日在京城舉行,主要議程是:華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十一五”(2006―2010)的到來意味著,華夏進入了全面建設xiǎo康的關鍵時期。華夏究竟要走上一個什麼樣的新路途?能否給全世界關注華夏的人展示一個清晰的未來,打消或者減少外界一些人對華夏崛起的恐懼與擔心?這些問題,已然成了近段時間媒體關注的焦點。
“五年一次計劃修編,看似例行公事,其實大為不然。尤其是編制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更多的是意味著一種重要轉折,或說一個新的開始。它不只是計劃改稱規劃、指令xìng質變成指導xìng質,以及指標、專案等事務xìng質或應用之類變化,更重要的是在涉及方向、軌道xìng質方面具有重要特點。”華共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說。
2002年的11月14日上午,溫文爾雅的顧挽瀾和他的八名華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同事一起,出現在人民大會堂的聚光燈前。此時,全世界都在猜測:這些在革命戰爭結束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會把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帶向何方?
如今,近三年過去了,執政經驗的豐富和執政理念的成熟,使“新領導集體”的“新”有了更深刻的內涵;三年前對決策者的一些揣度和期待,已讓位於對其具體治國方略的理解和運籌。
“本屆領導層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面對著華夏內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華共中央黨校研究室的辛鳴博士告訴記者,經濟全球化和開放的深入,讓華夏的一舉一動都與世界牽連,而國內的改革攻堅也碰觸到了無法迴避的體制障礙。
華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不久前載文稱:“面對著成效與缺陷兼有、希望與mí茫並存的現實,有的想走向過去,有的想走向未來。”
9月底,華共江南省委書記薛遠嵐發表了一篇署名長文,縱論如何解決農民工問題。在江南省,農民工已佔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
薛遠嵐開出的“yào方”是一個“一攬子”解決方案:從保證其勞動所得,提供低廉住房、養老保障等社會服務,到關注其jīng神上的尊嚴和歸屬感。
有學者這樣理解和諧社會的內涵: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標準,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是政績,維護社會穩定同樣是政績。”
在經歷了**衝擊、宏觀調控之後,華夏的經濟增長仍舊保持了2003年10%、2004年9。5%的高增幅。但也有人認為,投資拉動仍佔了很大比重,而且,經濟效率不高,資源làng費嚴重,這樣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
那麼,“十一五”期間,華夏經濟會以什麼速度增長?這是一個許多人都在猜想的問題。有專家預測,未來經濟增速可能調低到9%以下。
顧挽瀾在最近的一次講話中提出,“十一五”時期要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人們注意到,“平穩”兩字的分量。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第一要務,這個方針什麼時候都不會動搖,“不管以什麼名義、什麼理由來改變它,都是極其危險的。”有學者這樣說。
華夏國情的特殊xìng決定了必須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速,否則化解就業難題、社會穩定問題等挑戰的難度就會更大。
在“十一五”期間以及更遠的將來,發展始終是硬道理,只是,不能再沿用以前的發展模式了。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