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馬背上了裝上了精製的馬鞍!
馬脖子上掛上了銅色的鈴鐺,馬群一動,這叮叮噹噹的響聲就傳了老遠,從關馬溝入開始分別架設了兩部設想機分辨拍攝,馬群雖然能走小道,但是卻跑不起來,索性直接直接進了小河流裡,冬季淺灘,水不過堪堪高出馬蹄,這小跑起來,飛濺出水花,伴隨著青山綠水,還有關馬溝的傳說,這畫面剪接出來確實比較坑爹!也相當有傳染吸引力。
別說大鬍子和小帽子兩人,就連方文就想上馬跑上一番,但奈何沒這技術啊,如果貿然上馬可就破壞畫面感了,只好另尋時間選一批好騾子來溜上一圈!
整個拍攝進行了一上午,然後又提前和馬主人“預約”好,到時候會用到,至於價格,到時候在商量,因為“套票”,最後在統計金額,不過也會讓馬主人滿意的!
上午拍攝完,四人找個地吃喝了一頓,下午繼續開工,這次就請了食品站的刀兒匠出馬,其實也就是收豬人,基本上也是設計的劇本,由刀兒匠從農戶家裡把豬買出來,然後在公路上敢著上路,最後的盡頭就是到食品站的屠宰場,也拍攝了一些原始的畫面,也就是老食品站的風貌,隨著老站長的解說,也多了幾分時代氣息!
而轉個頭來,“趕牛”隊伍也準備好了,這是臨時新增的,不過這是實情,在村裡冬秋季都有趕牛活動,而“牛燈舞”也是這麼來的。
因為開春後會播種秧苗,所以大概這時候各家各戶都會安排耕田了,但是村裡養牛的人家真的不錯,這就造成了可能會長途借牛,很可能這牛回從隔壁鎮趕過來。
牛不同豬,用車根本不好運輸,這就只能由一個老農牽著牛在路上靠兩條腿走來,好在牛的耐力本就好,這一趕可能就是幾十裡的路程,也不是隨便來個人就能搞定的。
方文安排了十頭到路上趕,趕牛人一般拿跟著根南竹條子,口中喚著“需且,需且!”這是趕牛的傳統發音,牛一聽見就會本能往前面走。當然如果是“新牛”剛下田也會訓練一番,如轉身,發力,停留等等,這就需要會耕田控牛的師傅來了。
趕牛的過程拍攝了一地,最終選了一處開始耕田,犁鬥架子這些自然有準備,又把耕田的過程大概拍攝了一番,一股田園氣息撲面而來,連方文看著都不自覺的給吸引了。
然後又是牛棚子,牛草等拍攝,說到牛棚子,估計很多人都會選到那段“建國後的歲月”,但是村裡的牛棚子根本沒辦法住人,裡面全***的都是牛糞,一年沉澱下來怕有幾十厘米深,而且牛棚一般四面透風,只有頂上遮雨,甚至很多都是稻穀草棚子。
這人別說住裡面,就在裡面站上一個小時都可能毒發生亡,被牛糞給燻死。不過到了夏季,把牛糞從牛棚子裡“挖”處來,稍微曬一下,就是上好的肥料來,往農作物根部扔一塊,就能節約下肥料錢來。
拍攝到這裡,今兒一聽就算暫時結束了,四人雖然有些勞累,不過興致都很高,尤其是大鬍子和小帽子,一直都處在震驚之中,都說長見識了,現在很少有地方還有這些老傳統。
至少方文和李大嘴反應雖然沒那麼強烈,不過也有一種不知疲倦的感覺來!
又是一日,這一日四人沒出去奔波,就在附近拍攝,當然昨日方文也按照劇本安排了一番,大清早,就到了二叔的家裡,好吧,其實就是方文家的老屋子。
此時,家裡的親戚們也來了不少,都是些有編織手藝的人,又以二叔的手最巧,領頭編制表演起來。
大鬍子等小帽子本來以為這種農村的編織沒什麼噓透,但看了一會兒就覺得不簡單了,就連方文也是如此,之前只是想了想,但是這些小工藝品到底如何編織,或是編制處來玩的還真是不太瞭解,現在統一起了一看,才發現貌似很有搞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