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一)歷史背景
故事發生在北宋時期,宋神宗年間。此時的北宋已趨於沒落,地主階級不斷兼併土地、壓榨百姓,官場*墮落,國內矛盾已經十分尖銳,農民起義不斷,例如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的故事也正是處在這一矛盾尖銳的歷史時段。在對遼國的戰爭中連續失敗,最終簽下屈辱的澶淵之盟求和,在此後與西夏的戰爭中也多次敗北。大宋王朝已陷入積弱困境,而統治階級對外軟弱對內壓榨的做法,愈發令人民對其失去信心。
宋神宗就是在這樣一個積貧積弱的危難時刻即位的,他奮發圖強,任用王安石為宰相,大力推行新法全方位進行改革。然而改革觸動了太多地主階級的利益,變法過程中又沒能很好的任賢選能,導致非常具有積極意義的新法在實施的過程中大打折扣,甚至成為新的剝削手段。終於在強大的反對派的排擠下,王安石兩次為相,又兩次被罷相,最終鬱然病勢。宋神宗憂勞過度,37歲就病勢了,他死之後新法被徹底廢除,鼎鼎大名的王安石變法至此宣告徹底失敗。
作品相關(二)宋神宗
宋神宗(1048年~1085年)名趙頊,又名仲針,諡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後,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而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振興北宋王朝,是為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惟操之過急,不得其法,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時值夏惠宗在位,母黨梁氏專權,西夏國勢日非,期圖一舉殲滅羌夏。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大破夏軍,佔領西夏二千里土地。不過後來在永樂城之戰中慘敗,滅夏之舉未能實現。事後,宋神宗在朝中當眾痛哭。他有抱負,勵精圖治,想滅西羌,惜壯志未酬,於元豐八年飲恨而歿,享年三十八歲。文中涉及宋神宗與向太后(欽聖憲肅皇后向氏)及子嗣的故事純屬杜撰,套用一句老話來說就是“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作品相關(三)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陽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闢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號“文”。 。 想看書來
作品相關(四)一些思想觀點及人物設定
對英雄的定義,每個人大概都有自己的看法,不過相同的地方大概都是勇敢、堅強、為國為民,有為大義犧牲的精神,能夠舍小我而成大局的人物。
本書的主角並沒不是這樣的英雄人物,至少目前還不是,開局所看到的他只是一個不屑名利、痴情落魄的浪子,年少時因邊境戰亂而逃亡與家人失散,被勘破江湖世俗的隱士所收留,學習詩書史藝、諸子百家。
博知則無偏見;在他的眼裡,誰是統治者都無關緊要,因為統治者只會為自己著想,歷朝歷代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