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靜靜地矗立於夕陽的餘暉之下,似乎在默默見證著這場歷史性的轉折。
隨著蜀主劉禪與丞相諸葛亮率領的雄師,如同鐵流般湧入這戰略要地,函谷關之戰的硝煙終於緩緩散去,留下的是滿地的狼藉與無數英魂的嘆息。
此役,魏軍主將徐蓋的命運被無情地定格在了戰敗的恥辱柱上,他的身影被生擒的恥辱所籠罩。
二十四萬大軍,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四萬英魂永遠地留在了這片土地,二萬壯士選擇了放下武器,以求一線生機。
餘下十八萬大軍,在燕王曹宇、大都督司馬懿及冠軍將軍文欽的帶領下,倉皇逃向洛陽,企圖在帝都的堅固城牆下尋求庇護。
反觀蜀軍,僅以一萬人馬犧牲的代價,便換來了這場輝煌的勝利,勝利的喜悅在每一位士兵的心中激盪,卻也掩不住對未來征途的期待與不安。
函谷關內,密道狹窄而幽深,對於急於逃生的魏軍而言,它既是希望也是絕望。在生死存亡之際,燕王曹宇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下令開啟東門,那是通往洛陽的唯一出路,也是他們逃離此地的最後機會。
十八萬大軍,帶著對勝利的渴望與失敗的苦澀,從東門魚貫而出,留下的是一地的狼藉與無盡的嘆息。
丞相諸葛亮,早已洞察了魏軍的動向。他的眼中閃爍著深邃的光芒,彷彿能穿透未來的迷霧。
田英,作為他麾下的一名得力干將,從投降的魏軍士兵口中得到了十八萬魏軍已經逃向洛陽的情報,他不敢有絲毫怠慢,立刻將這一訊息呈報給了丞相。
諸葛亮聞言,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微笑,隨即下令全軍整裝待發,八萬精銳騎軍在前開道,十萬步軍與弓箭手緊隨其後,如同一把鋒利的尖刀,直指洛陽,誓要在這場追擊戰中,徹底擊垮魏軍的鬥志。
同時,諸葛亮下令留下姜維率領二萬人馬鎮守函谷關,另外一萬人馬趕緊拆除函谷關外的柵欄和高臺,將所有材料用馬車運往洛陽城外。
臨行前,諸葛亮特意召見了騎軍統領魏延、段旭、彭軒三人。他的目光在他們身上一一掃過,語重心長地叮囑道:“爾等追擊之時,務必與魏軍斷後之人保持距離,萬勿貪功冒進,否則恐遭不測。”
魏延聞言,雖心有不甘,卻也知丞相所言非虛,只得抱拳領命。段旭和彭軒也都紛紛抱拳應諾。
諸葛亮轉身望向田英,正色道:“雲德,函谷關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必須由信得過的大將來鎮守。”
“你趕緊派人去長安的馮翊郡,將鎮守馮翊郡的趙雲之子趙統調過來,擔任函谷關的守將,並從馮翊郡及周邊的北地郡、扶風郡、新平郡、安定郡和廣魏郡這六郡中,每郡抽調一萬精兵強將來到函谷關,交給趙統來鎮守函谷關。”
“另外,你還要派人告知鎮守長安的馬岱和鎮守潼關的關索,派軍指揮四十萬民夫儘快拆除長安城和潼關外的所有柵欄和高臺,將材料全部用馬車運到函谷關來。”
“同時你派人趕緊拆除函谷關外的柵欄和高臺,待我們在洛陽城外安營紮寨後,將所有的這些修築柵欄和高臺的材料儘快運到洛陽城外,我們要抓緊修築新的柵欄和高臺,不得有誤!”
“得令!”田英抱拳應諾,領命而去。
戰鼓擂響,號角齊鳴,蜀軍如同出籠的猛虎,勢不可擋。魏延親率四萬騎軍,一馬當先,誓要立下不世之功。
段旭的兩萬鷹軍與彭軒的兩萬龍軍緊隨其後,氣勢恢宏。
而魏軍這邊,司馬懿作為大都督,展現出了他超凡的軍事才能,他深知蜀軍必會乘勝追擊,於是將十四萬兵馬化整為零,分作七路,由七位得力將領各領一路,層層設伏,企圖以逸待勞,給蜀軍以重創。
而冠軍將軍文欽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