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王氏讓傅瑤幾個女孩子做的是最輕省的活計。就是將掰下來的玉米進行分類,好的可以做種的或者可以賣的放一邊,品相不好的,比如說玉米粒沒有長滿,或者玉米棒子偏小的分開。這些是留著自家人吃的。
來到這裡快一年了,傅權澤等人已經慢慢習慣了這種勞動的生活,就是傅琇和傅瑞他們小一輩的。經過了苦力生涯後,這點活對他們來說還真不算什麼。
所以,不到一天時間,五畝地的玉米就全部掰完了。掰完後也簡單,直接將傅瑤她們劃分好的玉米往車上一放,然後推到打穀場,不過百米距離,很快就到了。
接下來就是負責檢查並收割劈光了玉米棒子的玉米秸稈。
將玉米秸稈也搬到打穀場後,傅權澤找了兩條粗麻繩來,和周元建傅瑞三個人一起,用麻繩將一根根玉米秸稈編起來。就像用高粱秸稈編制防雨的簾子一樣,只是最後,要將兩頭牢固地連線在一起,形成一個筒形,立起來,就是一個玉米柵子。
然後將玉米棒子倒進柵子裡,注意堆放均勻,免得柵子歪倒。這樣晾曬的玉米棒子,和空氣接觸的面積更大,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晾乾。
品相好的玉米和品相差一些的玉米,也被分開來晾曬。
【099】又進了一步
秋季,氣候乾燥。尤其是晌午的太陽,照在人的身上,比夏天還要烤人。傅瑤家收完玉米後接連幾天,湊巧都是大晴天,正適合穀物的晾曬。
這天傍晚,傅瑤就踩著凳子,從玉米柵子裡隨便撿了一根玉米棒子出來檢視。玉米已經有些幹了,可以很容易地就將玉米粒尅下來。
第二天早上,傅權澤將打穀場又仔細清掃了一遍,王氏等人就將簸箕、大笸籮、小板凳、草墊子等在打穀場上擺開。
也沒那麼多講究,一家人就地往地上一坐,就開始尅玉米。
傅瑤前世,有專門打玉米的機器,但是在這,沒有機器,要打玉米粒完全得靠手。
第一根玉米,是全靠手尅好的,第二根,就有了簡便的法子。用尅掉玉米粒的玉米芯子做助力,可以更容易地將玉米粒尅下來。
莎莎也跑過來跟傅瑤坐到一起,學著她的樣子拿起了一個玉米,兩個人的手都很小,很費力的才剝完了一個玉米。反觀王氏和周蘭,速度就快多了,看來這段時間的勞動讓她們的手指更靈活了。
傅權澤等幾個男人速度也很快,他們的手畢竟粗糙了很多,也不怕玉米棒刮傷面板。
等尅好了一定量的玉米粒,王氏就用簸箕收一簸箕的玉米粒,側對著風的方向用力地顛,將玉米粒顛起來。這相當於揚場,就是藉助風的力量,將裡面的雜質,主要是玉米芯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和玉米鬍子,都清除掉。
這樣,剩下乾淨的玉米,就可以直接裝進麻袋裡,或是賣,或是拿到街上的作坊裡磨成粉自家吃。
別說這玉米還真是好東西,玉米秸可以給牛羊吃,或者做引火的柴用,玉米可以磨成麵粉當糧食吃,也可以拿去賣。
這五畝地的玉米,傅權澤和王氏已經商量好了,全部用於自家吃。等他們種的軍戶地裡的糧食收割後,除了上交軍糧的,餘下的看有多少,剩下了種子後就都賣掉。
忙活了一天才將這些玉米全部弄好,傅權澤又將秸稈堆到一起,引火或是給牛羊吃都可以。
早先的時候,傅瑞就趕著牛車駝了幾袋玉米去鎮上的磨坊店裡,磨了幾種面回來。所以,等到他們全部收拾好的時候麵粉已經放到廚房裡了。
因為磨數和過篩數不同,所以麵粉的質地也不同。
最粗的一種,不能稱之為面,而應該叫玉米碴子。是採用略嫩和沒曬乾的玉米,粗磨一遍,不過篩。這樣的玉米碴子煮粥,香軟有嚼勁,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