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少,明顯是攻不下來的,洪濤為啥要動用陸軍御駕親征呢?
誰要是這麼想那就叫紙上談兵了。杜松的職位叫山海關總兵,擁兵七萬不假,可他的防禦範圍可不止一個山海關,而是從古北口到山海關的所有關隘。
在這段長城中包括了古北口、喜峰口、山海關三個交通要道,都是從遼東地區進入河北地區的必經之道,還有如桃林口、界嶺口這類山谷小徑,也必須安排重兵把守。
京城之所以能被明成祖朱棣選為國都,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也有其地理原因。對於初期的明朝來講,主要威脅來自於北方,而京城的地理特點不僅有利於向北防禦,還便於向南聯絡。
太行山脈、燕山山脈和渤海,在京城的西、北、東南三個方向形成了天然屏障,而向南則是一馬平川,交通便利、農業發達。
當年隋煬帝把運河修到涿郡,就是想以此為據點控制北方。宋朝之所以一直處於戰略被動,也是因為失去了燕雲十六州,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無險可守。
想從遼東以及東部蒙古地區進入華北平原只有三條路,第一條叫盧龍道,它得名於漢魏時期的北方關隘盧龍塞,也就是後世的喜峰口。
出喜峰口沿灤河東岸向北翻越燕山山脈,過平泉、平剛、白狼城,沿著大淩河最終抵達柳城(朝陽市)。當年曹操北征烏桓,走的就是這條路。
第二條叫古北道,它是在遼國佔據了燕雲十六州之後開發出來的一條新路。從密雲古北口出長城,經過灤平、承德與盧龍道匯合,到達赤峰附近沿著老哈河一路向北,抵達遼中京大定府。
第三條叫傍海道,顧名思義,沿著海邊的道路,也就是被山海關攔腰切斷的遼西走廊。當年秦始皇修馳道,最東端就在碣石(昌黎碣石山)。
曹操在《觀滄海》裡寫的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可能就是北征烏桓勝利了,順路到海邊弄了點螃蟹、扇貝、海膽啥的,在山頭上一邊燒烤一邊喝酒一邊看海景,有感而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