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在羅馬軍團的兩翼,也各自有一支騎兵部隊,飛快的撲向萬尼烏斯“佈置”在兩翼的隊伍——左翼是馬克曼尼野戰軍團和不列顛人的部隊,右翼則是厄爾維幾人和阿羅布洛及斯人的部隊。
面對突然發生的進攻,甚至在馬克曼尼野戰軍團採取應對措施之前,不列顛人的戰車部隊已經迎著敵人的騎兵反衝了過去,而厄爾維幾和阿羅布洛及斯人的騎兵部隊則沒羞沒臊的開始撤退。
不過,不等萬尼烏斯感到生氣,厄爾維幾人和阿羅布洛及斯人的步兵已經迎了上去。
緊接著,之前還在倉皇逃竄的騎兵們一個急停,不緊不慢的撥轉馬頭,跟著步兵一齊朝著羅馬人的騎兵衝了過去。
平心而論,高盧人的戰鬥力未必比羅馬軍團——尤其是羅馬的新兵軍團——差多少。
真正制約他們戰鬥力的,是他們計程車氣而不是能力——和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羅馬軍團步兵比起來,高盧戰士們開戰的時候總是士氣高昂,可一旦長時間不能突破,無法取得進展,很容易就會動搖,進而士氣低落,乃至崩潰。
然後,一而再,再而三的敗給羅馬人,時間長了,高盧人就會升起“羅馬人是不可戰勝的”的想法——就好像他們對rì耳曼人的看法一樣。
而要達到萬尼烏斯的目的,讓高盧成為rì耳曼抵抗羅馬的可靠盟友,就必須破除高盧人的羅馬恐懼症——高盧人需要憑藉自己的力量擊敗羅馬人,建立信心——毫無疑問,這些新兵軍團也是一個好機會。
雖然這麼說,萬尼烏斯還是擔心這群高盧人不靠譜,於是整頓了自己的禁衛軍團,將自己的戰旗緩緩的向著前線靠近。
此時的步兵交戰線,已經亂成了一團。
本來高盧人的步兵就以劍盾作戰為主,而羅馬人也是同樣,雙方分別以盾牌保護自己,用利劍互相劈砍刺殺,甚至直接用盾牌朝著敵人猛撞過去,試圖撼動對方的盾陣。
然而,經過萬尼烏斯訓練的比爾及人的步兵線,卻是以長槍兵為主——而面對那些配備了大盾牌的羅馬步兵時,密集的長槍卻很好的起到了阻隔作用——而且,當長槍頂在盾牌邊緣的時候,用力過猛的羅馬士兵往往因為受力不平衡而被推開盾牌,緊接著就被比爾及人的長槍刺傷。
結果,在戰鬥一開始的時候,高盧人、比爾及人的聯軍,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下,勉強和羅馬人打成了平手。(未完待續。。)
047 區域性的勝利
理論上,能夠和整整五個軍團三萬多羅馬士兵打成平手,已經算得上是個不錯的成績了。
問題是,這次的戰鬥,比爾及人派出了一萬五千人,而北方高盧部族聯盟則有兩萬人,總計三萬五千人。
而且,在五個軍團的羅馬人中,拉比努斯只在zhōng yāng派了三個軍團,分別是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軍團。
剩下的兩個軍團裡,四十四軍團在右翼,直接攻擊不列顛人——如前所述,不列顛人的軍隊也有一萬多人。
四十五軍團則在左翼,直面萬尼烏斯組織起的附庸軍團——這支隊伍包括厄爾維幾人、阿洛布羅及斯人、阿爾比西人、馬西利亞人,以及之前在圍攻馬西利亞城時表現傑出的南方高盧部族奴隸——這支軍隊的人數,也足足有上萬人。
換句話說,儘管眼下高盧人和羅馬人達成了初步的平手,但實際上卻是用了五萬多近六萬人,和羅馬的三萬多人打成了平手。
不過,僅僅是如此,萬尼烏斯已經感到謝天謝地了——至少,在帶著一大堆奴隸什麼的倉促面對蓄謀已久的羅馬軍團時,他們沒有直接潰敗下來。
但是,萬尼烏斯很清楚,眼下的僵持和對峙只是暫時現象——也許比爾及人還稍微可靠一點,但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