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大的災難,有一些太監專權甚至差點斷送了大明的江山。
宣宗有一個愛好就是鬥蟋蟀。蟋蟀在古代被稱為促織,因此宣宗被稱為“促織天子”。由於宣宗痴迷蟋蟀,經常派太監四處去採辦上好的蟋蟀,上行下效,因此鬥蟋蟀也在全國風行起來,蟋蟀的價格也扶搖直上。宣宗聽說蘇州的蟋蟀好,就命蘇州知府貢獻蟋蟀1000只,知府又把這個任務攤派給了老百姓,弄得民間百姓也雞犬不寧。有個人得到了一隻上好的蟋蟀,準備獻給知府,但在妻子觀看的時候跑掉了,妻子自知闖禍自殺了,這個人看到家破人亡也上吊了。據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當中的《促織》一文就是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六章 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
明宣宗朱瞻基當了十年皇帝之後病死,死時37歲,由太子朱祁鎮即位,當時只有9歲,年號正統,*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時稱“三楊”輔政。當時明英宗寵幸一名司禮太監叫做王振,朱祁鎮的祖母太皇太后張氏,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后在世時,王振還有所收斂,不敢太囂張,等到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三楊”也相繼去世,王振便肆無忌憚,大權獨攬,專橫無比,明英宗不但視而不見,反而對王振益加寵信。
早在英宗還是太子時,王振就在東宮服侍英宗,太皇太后張氏在世時,有一次王振矯旨行事,差點被太皇太后張氏處死,多虧英宗求情才得免。太皇太后張氏死後,英宗讓王振處理政事,王振居然自比周公。明太祖朱元璋很擔心宦官為禍,鑄了一塊鐵牌放在宮門上,上面刻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干預者斬。太皇太后一駕崩,王振就叫人把這塊鐵牌移走,視朱元璋如無物。工部右侍郎王佑討好王振,剃掉鬍子,王振問王侍郎,“何無須?”,王侍郎說,“老爺所無的,孩兒怎麼敢有?”。
當時蒙古的瓦剌部非常強大,在正統十四年進攻明朝,年僅21歲和王振一樣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明英宗聽信王振的話,御駕親征,倉促地組織了50萬大軍,就匆忙上陣,而且一切軍事指揮全部由王振決定,一路上居然遊山玩水,如同兒戲。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大軍團團包圍,圍了個水洩不通。土木堡地勢高,沒有水源,被圍了幾天,士兵們口渴難耐,疲憊不堪,早已失去了鬥志。當時一個護衛將軍叫樊忠,對王振的專權跋扈一直極為痛恨,認為這次軍事上的失敗都是由於王振的錯誤指揮所致。於是樊忠用鐵錘猛擊王振的頭部,頭顱被擊碎,王振當場被打死。然後樊忠保護著明英宗冒死突圍,突然一支箭射中了樊忠的頭部,英宗見樊忠已死,只好投降,就這樣英宗成了瓦剌士兵的俘虜。這次戰役中,跟隨英宗出征的50多位高階將領全部犧牲,率領的50多萬的軍隊也幾乎全軍覆沒。這就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也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訊息傳到北京,舉朝震驚。有的大臣提議要遷都南京,以避瓦剌兵鋒,兵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於謙,嚴厲斥責南遷言論,指出南遷的弊端,堅持固守北京,人心始定。 英宗被俘以後,瓦剌首領也先以此要挾明朝廷,押著英宗一路上攻城略地,向著北京進軍。英宗的皇后錢氏聽到訊息後,將飲食起居都忘諸腦後,終日只是祈禱和哭泣,徹夜跪在地上,為英宗祁福,持續了一年的時光,由於長期受寒,一條腿竟成殘廢,終日憂傷,以淚洗面,一隻眼睛也因此失明。以于謙、王文為首的一些大臣在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