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點;還是要集思廣益,發揮錢惟昱自己的先進指導思想,配合織造工匠們的經驗和沈默等科學狂人的機械研發優勢,進一步改良才是。
蘸了一下筆墨,錢惟昱在紙上寫下了幾個階段,分別是“制棉、制線、織布”然後和蔣潔茹分段討論。
“小茹,千頭萬緒,暫且也不好釐清;咱便按照織造的順序,分段來看好了。拋卻那些種植棉花、種桑養蠶之類的農家環節不談。要想完成織造,首先第一步是制棉——如果對應綢緞和麻布,那便是繅絲和漚麻。
制棉部分,咱漢人此前確實較為落後,沒有椎弓,沒有攪車,偶爾要處理棉花,也都是以手剝棉桃去籽,然後用手搓拉伸棉花的纖維長度。如今有了黎人的兩項器械,制棉所費的工時在織造棉布的整個過程中已經降到了最低——
彈一次棉花,可得無籽棉花數十斤,耗時不過一個時辰,最終可織成棉布四五匹。而紡紗、織成四五匹棉布需要一個女工十餘日勞作、六七十個時辰幹活,也就是說彈棉花只佔了整個工時的八十分之一,這段時間實在是沒什麼可以再省的了。要想加快,便該在紡線和織布兩個主要矛盾環節尋求改良。
當然了,至於制絲麻等物,如今倒是可以略略改良一些——為夫也看這些女工操作過了,如今民間漚麻和煮繭都是直接用的水。如果可以尋得一些可以使絲膠和麻桿青皮脫離分解的鹼性溶液來浸泡燒煮的話,也能讓麻纖維捻條和蠶繭抽絲快上不少。不過這件事情,為夫準備到時候讓清涼去做,她最善化學之道,咱這邊便不用管了。”
蔣潔茹按照錢惟昱的思路,把三段工序每一階段的生產耗時都寫在紙上:“織造素色棉布一匹,闊一尺八寸、長四丈;彈棉用時一刻,紡線用時四個時辰、織布用時十二個時辰。織造素色絹帛一匹,闊一尺八寸、長四丈;煮繭抽絲用時三刻——鹼水煮繭後假定減為半個時辰;繅絲用時四個時辰,織帛耗時十二個時辰。”
寫好之後,蔣潔茹也覺得賬目顯得更加明朗了起來,哪個環節是如今最費時的工序,都可以一目瞭然。
“夫君,紡紗,以及繅絲,如今依然每匹都要佔用數個時辰,倒是著實有可以改良的潛力呢,夫君可有什麼妙計麼?或者要不要請沈大人一起參詳一下?”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珍妮紡紗機了,可惜我不記得珍妮紡紗機的具體結構了,何況現在也不是蒸汽機時代。”錢惟昱在心中默默哀嘆腹誹了一句,把珍妮機的想法拋在腦後,很是懊喪當初讀書的時候不夠刨根問底——要是他早能知道自己將來會穿越,那是鐵定要把珍妮機死記硬背吃透的啊。如今,只能是想別的辦法。
不過,前世作為一個資深的工程人員,錢惟昱對於各種常規機械應用的發散思維還是很靠譜的。至少目前這種踏板式的橫置三錠紡車在錢惟昱看來就有很大的改進潛力——當初在踏板之前,三錠紡車已經有了手搖式曲柄輪的結構,也就是目前小戶人家為了在紡機上省錢、還常常會用的那種。
從傳動效率來說,曲柄輪的手搖式機器,其實是反而比往復式踏板更加高效地;而之所以後來往復式踏板紡機取代了手搖曲柄輪,只是因為人的大腿力量遠遠強於手臂力量罷了。所以說,就錢惟昱一眼看過去的第一直覺,就覺得,至少應該改造出腳踏式曲柄輪織機,那樣紡線轉速起碼可以再提升一大半。
那麼,為什麼腳踏式曲柄輪的紡機沒有出現呢?原因是這個時代的工匠們,還沒有思考腳踏曲柄輪的驅動方式——人的手比較靈巧,可以握住曲柄之後轉動,既有推的動作,也有拉的動作;但是腳就不一樣了,腳掌不可能和鳥爪一樣抓住曲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