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吳四姓,張家倒向哪裡,吳四姓的總體勢力都不會增多,等到徹底失去部曲之後,吳四姓除了依附孫權,也沒有其他路可以走了。
張家已經從棋盤中被趕走,但吳郡張氏本就是疥癬之疾,顧家和朱家才是孫權的心腹大患。
當然,如果不早處理,疥癬之疾也終會變成肘腋之患,張氏的離場少了孫權心頭幾分顧慮,至此,除去明面上血海深仇的陸家,吳四姓實際上站在孫權對立面的只剩顧家和朱家兩家。
顧家雖然也失去了近兩千部曲,但麾下仍有兩千私兵,經此一役顧家也再不會輕易把私兵部曲派上戰場,作為以文名於江東的吳郡顧氏,私兵部曲本來就不是他們主要的發展方向,顧家與江東各士族皆有交好,以顧氏之名,若無正當的理由,孫權還真拿不下這僅有兩千人的顧家。
畢竟如果在沒有任何理由的前提下討伐顧家,無疑會讓江東的其餘士族人人自危,迫於對孫氏政權和孫家軍士的畏懼,這些中小士族們抱成一團,也會成為足以媲美甚至超越吳四姓的新世家豪族。
孫權的目的就是讓江東再無‘豪族’世家,如果有,也要完全由孫權管轄,至少是不會允許他們自養私兵,而這討伐顧家的結果顯然不是他想要的。
如今吳四姓仍有顧家和朱家,顧家聲名顯著,朱家部曲眾多,兩家雖然所求利益不同,但唇亡齒寒,自己顯然沒有機會讓顧家聲名掃地,至於讓朱家自散部曲或者直接投降自己,孫權也沒有這麼幼稚。
同時按住朱家的兵、毀掉顧家的名,這對於如今的孫權而言,難於登天。
他在和顧先與朱桓的接觸中對此有初步的瞭解,二人身上也反映出了他們所在家族的特點,誠然,顧先的鎮定中有幾分原因是經此一役張家多半會完全投誠顧家,回稟顧家之後自己多半不會被責罰,甚至都可能會得到嘉獎,畢竟能用區區兩千私兵部曲換得吳郡張氏的投誠,這放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機遇與風險並存,正值江東內憂外患之際,在私兵部曲的全部覆滅之後,張家的徹底投誠也成為了必然。
不過顧先雖然有這些功勞,但也實打實因為自己的失誤葬送了近兩千部曲,且還是他在孫權那裡立下的軍令狀,顧先並不知曉功過如何,但仍能保持如此鎮定、不墜顧家之名,顧氏族風,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