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到這一點,連柳嚴辰等人也沒有主意這方面,可是隨著鑄炮組聾啞人的愈見增多,這個問題就無可避免的被擺到了檯面上來了。梁綱相信,自己只要找到會手語的人並教會了鑄炮組的那些聾啞人和正常人師傅,在他們之間建立起相互間的溝通,那麼鑄炮組的效率跟定能進一步提高,甚至衝擊月產重炮百門也不見得不可能。
在中國,聾啞人間所用的手語是早就存在的。唐朝後的五代(公元907—960)時期,詩詞作品中就有所出現。在馮延已的《崑崙奴》傳中:“知郎君穎悟,必能默識,所以手語耳”。這是中國關於手語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可能這個手語還不能代表相同於後世的啞語,但到了北宋,蘇軾在《怪石供》中提到聾人手語為“形語”:“海外有形語之國,口不能言,而相喻以形。其以形語也捷於口”。生動的顯示了聾人手語的特點。
到了清朝前的大明,嘉靖年間的賀時泰可謂是聾啞人中的傳奇。他在一場大病過後雙耳全聾,被當地縣學革名。在封建社會里,被縣學開除,就意味著透過科舉而去做官的道路已經行不通了,這對於以追求做官為目的的讀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特別是賀時泰這樣成績每每名列前茅的人更該是如此。
然而,厄運臨頭的賀時泰卻不是這樣想的,他覺得讀並不全是為了做官,而是透過讀可以使人增長知識,培養人的高尚品德,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事,才不虛度一生。所以,他雖然被開除學籍,卻並沒有就此灰心喪氣,而是仍然堅持刻苦自學,潛心研究學問。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賀時泰刻苦學習,知識愈來愈加豐富,慢慢地在地方上有了好名聲。為了抵制那些歧視聾啞人的習慣勢力,他給自己取了一個別號“聾人”,並辦了一所私塾,招收學生讀。他還潛心著述,先後寫出了《思聰錄》、《作師篇》、《人模樣》等七小部著作。《人模樣》一,是專門研究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品德的。該是他高尚心靈的寫照,大家都尊稱他為“人模樣先生”。
賀時泰不僅教出了很多優秀學生,而且,他更把他的兒子賀逢聖教育、培養成了一個具有學門淵博和品德高尚的人。賀逢聖出生在明朝末期,為官期間是時到“木匠天才”明熹宗在位,宦官魏忠賢當權。賀逢聖不畏權勢,和魏忠賢堅決鬥爭而名震一時。魏忠賢被處死以後,賀逢聖被提升為禮部尚,文淵閣大學士,可以說是當了宰相。
梁綱完全有理由相信賀時泰編寫的那些聾人啞語籍,聽陳詩講述賀時泰和他兒子事蹟的時候,可是把他稀罕的不得了,這樣的人物全中國五千年曆史上怕也只有他一個。《思聰錄》、《作師篇》、《人模樣》等七小部著作,他已經下令紅巾軍和暗營去找了。等找到了會手語的人之後,結合這些籍,梁綱相信鑄炮組實現內部溝通的日子不會遠了。
“將軍,清軍出動了——”
一個四五丈高的大吊斗上,一名瞭望手揮舞著小旗將自己看到的情況迅速報給了下面,然後傳令兵立刻趕到了梁綱面前彙報。
“出動了??!那也就是該死了!”微微的一笑,梁綱眼底充滿了諷刺和森冷的殺意。殺氣充盈下,連在他面前彙報的傳令兵身子都隱隱的一縮。
“主意他們的大炮,一有動靜立刻回報。”梁綱說罷向著傳令兵一揮手。他的這兩萬大軍是右靠大運河排列的,後面大隊的船隻跟隨也都在運河中,清軍除非是直擊大軍本陣,否則繞後騷襲之類動作根本沒用,也拌不住梁綱直指杭州的兵鋒。
“開炮——”清軍進入本陣前三里範圍,大隊的清兵不斷從正面發起了進攻,連紅巾軍的左翼也兜來了一大股人馬。梁綱立即下令炮群開炮。
看的出,魁倫是不斷算跟直擊打一場正規戰了,否則的話怎麼可能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