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動態的、發展變化的國際性概念。
4�2糧食危機實質是供給與價格問題
洞察糧食危機概念與目標的背後,我們可以將世界糧食問題最終歸結為兩個問題:一是糧食生產和供給問題;二是糧食價格問題。需要指出的是,糧食價格固然是由其本身的價值,即糧食生產過程中所凝結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所決定,但在具體時空條件下也受糧食供求關係的影響。同時,國際貿易體系中價格形成機制、糧食生產和出口國的政策也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世界糧食價格。然而,從長期看,糧食危機實質是糧食生產和供應相對需求不足的問題。只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保證糧食供給充足,世界範圍內的糧食危機就不會發生。反之,糧食危機不可避免。
關於世界糧食生產和供給問題,至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世界各國都持比較樂觀的態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因為在20世紀60年代,世界農業開展了第一次“綠色革命”,農業科技進步加快,灌溉技術不斷發展,良種良法得到推廣應用,農藥、化肥、殺蟲劑等農業投入品得到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同時,以西奧多·舒爾茨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經濟學家,提出了以提高農業生產者素質、改造傳統農業為主題的先進農業經濟理論,一些國家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以上這些因素都使世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提高。特別是在20世紀70年代糧食危機之後,各國注重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發展,世界糧食供給明顯改善。。 最好的txt下載網
糧食危機:概念與理論(3)
印度實施綠色革命發展戰略,1966年從墨西哥引進高產小麥品種,同時增加化肥、灌溉、農機等投入,促進了糧食生產發展。1980年糧食產量從1966年的7235萬噸增至15237萬噸,由糧食進口國變為糧食出口國。菲律賓結合水稻高產品種的推廣,採取了增加投資、興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於1966年實現了大米自給。在實行綠色革命的11個國家中,水稻單產20世紀80年代末比70年代初提高了63%,從而解決了19個發展中國家糧食自給問題。一些國家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以上。像以色列這樣一個極度缺水的國家,它的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
在此國際農業背景下,1986年世界銀行農業和農村發展部發表了題目為《貧困與飢餓——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和選擇》的報告。世界銀行在這篇報告中指出:“世界有豐富的食品,過去40年世界糧食生產的增長快於空前未有的人口增長。世界有足夠的糧食可以利用,那些糧食不能自給的國家,只要他們有錢買得起,就可以進口。而許多貧困國家和千百萬貧困人口不能分享豐富的食品,他們的食品沒有保障,主要是因為沒有購買力。”換言之,由於農業綠色革命,世界各國都對世界糧食生產和供給能力充滿信心,並自然地把消除糧食危機的重點放在了改革糧食流通體制和價格形成機制上。正如世界銀行《1986年世界發展報告》中所說,“普遍營養不足的根源往往不是糧食生產不足,而是貧困和收入分配不均”。
在20世紀80年代糧食供給充足的情況下,國際市場農產品的實際價格穩步下降。從1950~1984年,國際市場農產品實際價格下降了9�84%,其中糧食價格降幅最大,下降了12�27%。從1984~1995年,小麥價格持續下降。在這一時期,除1994~1995年間,大米的價格也保持下降走勢。而在1984~1991年間,玉米的國際市場價格也在持續下降。總體上,這一時期世界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糧食生產增長的速度高於糧食需求增長的速度,世界糧食實際價格穩步下降。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