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以多層毛氈用水汽熱蒸,再放入模具中由機器壓實定型。冬季套在鞋外不光可以禦寒,還能踏雪防潮。
焦炭是用來取暖的,它比木炭熱量高,用固體酒精很容易引燃。有鑄鐵爐子當然好,沒有直接挖坑一樣用。氈帳頂上有透氣孔,正適合用焦炭取暖,連煙囪都免了。
嚮導自然是熟悉當地的牧民,那地方湖泊並不少見,卻多是鹹水,人畜無法飲用,需要有人帶路才能找到水源。
具體人選朕早就備好了,你們也可以去找一找劉敏寬那樣參加過湟中三捷的人,再翻翻當年的案卷,多方尋找有用的地圖。如果水源問題得不到徹底解決,一兵一卒也不能出征!”
這時候就要看北宋年間涼州王的本領了,在高原上冬季作戰最主要的只有兩點,禦寒和飲食。把這兩個關鍵問題解決好,裝備了火槍的明軍怎麼打怎麼贏。
毛氈套鞋取自後世常年生活在大興安嶺的獵戶,他們為了在冬季還能出門狩獵,就想出了用一種叫靰鞡草的植物編織靴子套在鞋外面防寒、防潮。人參、貂皮、靰鞡草,是清末的東北三寶。
解放後物資豐富了,就有了用毛氈蒸壓成型代替靰鞡草的工藝。兩者效能都差不多,工業化生產的毛氈套鞋比手工編織的靰鞡草套鞋產量大得多。
高原上缺乏樹木,但又需要取暖。牧人們會常年撿拾馬糞、牛糞,晾乾之後攢著冬季當柴火用。外人去了肯定沒時間做這類準備工作,揹著木柴和煤炭上高原又太重,所以才有冬季無法上高原作戰的說法。
可是隨著科技發展,又輕又熱量高的焦炭出現了。這玩意除了鍊鐵還是非常好的燃料,熱值比木炭高多了,只要注意別煤氣中毒就可以很好解決取暖問題。
另一個制約大軍進入高原的因素就是水源,去過青海旅遊的人都應該有印象,那片大地上並不缺水,分佈著大大小小很多湖泊。可大多數都不能直接飲用,包括遼闊的青海湖在內,全是鹹水。
(本章完)
:()不明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