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同樣的商品、同樣的服務,但是針對不同的消費者,價格卻大不一樣。你可以把這類“價格歧視”說成是“不公平”、“不正當競爭”、“欺騙顧客”、“傾銷”,也可以說這是“讓利”、“優惠”、“補貼”、“扶持”。但那些一概是缺乏經濟學基礎的蠱惑人心的形容詞而已。經濟分析可以解釋這些現象,並讓您識破詞語色彩的誤導,認識市場定價行為本身的意義。
事實上,廠商定價的時候,“價格”的高低是無關宏旨的,切中要害的是“總利潤”。就是說,必須鎖定具體的顧客,根據顧客的需求特點,根據顧客對產品價格的敏感程度,探索一個恰當的價格水平,使得總利潤達到最大。否則,價格高,未必賺;客人多,還是未必賺。
或許有人會問,廠商為什麼一定要追求最高利潤?答案是,因為生存的需要,因為競爭的殘酷。市場不是行善的地方!阿爾欽教授詼諧地說道:取名為 “Fortune”(財富)的雜誌,當然比取名為“Misfortune”(破財)的雜誌更受歡迎,然而破財的故事卻要常見得多—我們不要忘記大多數的企業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就關門大吉這個事實。
需求原理的經濟分析可以這樣解釋這種現象:航空公司根據各種“線索”,可以對乘客加以甄別(即“歧視”),公司可以根據乘客對服務的不同需求,制訂完全不同的價格,從而在不同類別的乘客身上分別實現收益的最大化。這種“甄別”或“歧視”的現象,可以是顧客自己宣告的,比如顧客開口就要頭等艙,顯然他願意為了雙腳伸得稍微長一點,或者為了在那十來個小時裡獨佔一個電視螢幕,或者為了在旅途中喝點好酒而多付很多很多的錢。另外,對於那些不僅臨時更改機票,而且不願意等待後續航班,說走就要走的“要人”們,航空公司還會增收一筆可觀的“罰款”。
同時,還有一些顧客他們不由自主透露出來的,比如顧客是否願意花較多的時間在報紙和旅行社之間搜尋,是否願意提前兩週甚至半年預訂機票,是否願意耐心填寫“里程獎勵計劃”的表格並隨時留意各種優惠活動等等。航空公司根據這些線索,把“閒人”(也就是時間成本較低的乘客)甄別出來,用低得多的價格吸引他們,從而創造本來不會發生的營業額,增加公司的總收益。
實際生活中,很多餐廳都有贈券和熟客打折的制度;航空公司規定購買“夫妻票”要比分別單買要便宜;“一元一件,四元五件”。這些都是我們身邊的“價格歧視”現象。根據顧客購買商品的多少來實施的“價格歧視”,同樣也能促進銷量,增加交易,從而增加幸福。一個星期內顧客對第一頓海鮮餐的個人估值,與對第五頓海鮮餐的“個人估值(個人認為某事物值得多少其他的事物)”是不一樣的,越吃“個人估值”就越低。如果對同一顧客的各頓海鮮餐區別定價,就能誘惑顧客更充分地購買。
會員卡可能在很多人的錢包裡都有,它可以讓消費者享受到不同的優惠:在商場購買流行服飾時,消費者可以享受到8折優惠;當進入飯店就餐時只需付7折的價格……對於這種同樣的產品、同樣的服務,針對不同的顧客,價格卻有一定差別的現象,經濟學上稱之為“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實際是一種價格差異。不同的消費者對不同的產品需求不同、對產品價格的敏感程度不同,導致在不同產品上供求規律表現得有所差別。很多生產商或經銷商就會鎖定具體的消費者,探索一個適當的價格水平,使得價格和數量都十分符合這一消費群體的要求,最終追求到利潤的最大化。比如,年輕人對菜價不敏感,而老年人則比較敏感,因此很多超市在每天剛營業或快打烊時推出“特價菜”,往往可以提升那個時段的整體贏利水平。當然,在銀行、航空等行業的服務中,“價格歧視”的現象則存在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