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訊,漢陽(漢城)方面雖然緊張但卻驚而不懼,這是因為,現今的南朝鮮已經不是昔日那個對外屢戰屢敗的黯柔國家了。這些年南朝鮮花費了大量金錢強軍,靠著華夏的軍售和軍事顧問的指點,已經初步建立起一支職業化的常備軍。雖然因為火器部隊需要平時大量訓練、開銷極大而總體比例不足全軍的五成,遠不能跟夏軍甚至清軍的八旗新軍相比,但至少面對清軍有了一戰之力。
正是基於這份底氣,南朝鮮方面立刻調動兵馬,決心在開城腳下與清軍決戰。
戰前,南朝鮮軍的主力除六千江原道守軍外都集中在京畿道、黃海道一線。其中六千人在黃海道載寧、信川、安嶽三郡與八千北朝鮮軍隔載寧江對峙之中;一萬人守備漢陽城;其餘二萬八千人分佈在開京、廣州、揚州、坡州、驪州、清州、公州、晉州等地。由於散佈地域過於廣闊,所以一時難以集中。
為此漢陽方面先調五千漢陽守軍及廣州、揚州、坡州、驪州等處六千守軍急赴開城,與城內二千守軍匯合,其餘各部則陸續北進漢陽,視情況投入戰鬥。
當然,開城有警的情況,南朝鮮方面也通報了華夏駐朝國信使。但是出於擔心華夏藉此攝取南朝鮮軍的指揮權的考量,也是出於對駐南浦的夏軍水師前哨沒有第一時間通報清軍動向的不滿,更是認定華夏在朝力量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實際上不足以參與大戰的緣故,南朝鮮並未要求華夏出兵配合作戰。
華夏武成四年、清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初九,朝、清開豐之戰打響。
是役,清軍參戰兵力八千、配合清軍作戰的北朝鮮軍四千,與之敵對的南朝鮮軍一萬一千餘人。從人數上來說,清軍方面佔有一定的優勢,不過北朝鮮軍多為無甲的輔軍,做做運輸糧秣、看守營砦的雜活尚可,打仗時除了一千五百餘人的弓箭隊還能起一些輔助作用外,基本上就只能在一邊搖旗吶喊以充聲勢。
雖說兵力上七折八扣之後,清軍並不佔任何的優勢,但好在其他方面清軍優勢較為明顯,譬如火炮、騎兵等方面。清軍外火器營入朝時一共帶來重型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十位,此戰全部投入;輕型的神威將軍炮三十位,此戰投入其中的二十位;而南朝鮮軍方面只有夏軍制式的二寸火炮二十位,不但射程遠不如對手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威力上更是有遜。至於騎兵方面雙方的差距更大,清軍八旗軍舊軍足有二千人的馬隊,而南朝鮮軍在這方面可以說悽慘異常,拼盡全力不過拼湊出三百人的騎軍。
兩軍的軍隊組織上倒是不分仲伯。
清軍方面出戰的外火器營編制大炮營和小炮營各一;八旗新軍編成兩個五百人的鳥銃佐領;三千八旗舊軍則是七個不滿員的佐領,其中每個佐領大約三百馬甲、一百步甲;三千綠營新營分成三個千人規模的遊擊營,每個營轄二百名鳥銃手、四百名長槍披甲兵、二百名無甲弓箭手和二百名披甲刀盾兵。
南朝鮮軍則分為營、軍、隊、什等四級。其中一什九人,什長為從九品的別將;五個什為一隊,隊官為從七品正校,隊一級另外還有旗手、號手各一人,全隊四十八人;十個隊編為一軍,軍制使為從四品正領,軍一級另有參謀官、都監官、提調官、訓練官各一人,旗手兩人、鼓手和鑼手各一,制使親衛一什、火夫兩人,合計五百人;十個軍編組為一個營,營總管為從一品正將,此外營一級還有鎮撫使、管理使、都提調使、都訓練使等官員由於參戰的南朝鮮軍系來自不同駐地、不同營頭,因此軍就成了此戰基本作戰單位。
辰時初刻,清軍率先炮擊南朝鮮軍的陣線,飛舞的實心彈將排列的十分密集的朝鮮軍陣打出一個個悽慘的空洞來。面對清軍熾熱的火力,南朝鮮軍也不甘示弱,用二寸火炮予以回擊,可惜的是,由於雙方之間的距離較遠,因此二寸炮的射擊效果跟清軍輕型神威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