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場合,不顧影響,應該選擇對其他人無害的方式。比如找人傾訴、寫日記、唱歌、從事體育活動等。
避雷針給父母的啟示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進行疏導。孩子一天天長大,心裡想的事情越來越多。孩子年齡尚小,對逐漸增大的壓力常常感到無助和無奈。有些孩子在內心充滿困惑和矛盾,感到煩躁不安的時候,甚至有想找人吵架的衝動。
作為父母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隨時洞察孩子的情緒變化。當發現他情緒低落或反常時,可以引導他尋找一種好的發洩方式,例如,父母與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和疏導;帶孩子到野外登山或進行較激烈的體育活動,讓他的情緒得以釋放;主動離家一天,讓孩子邀好友們來家聚會,任憑他們瘋狂地玩鬧……
這些做法,不僅可以使孩子的情緒得以宣洩,恢復心理的健康狀態,還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心理距離。當然,對於不良的情緒,父母要提醒孩子不要拿別人當出氣筒,要適可而止,不能失去理智。
小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有人說杜魯門總統比以前任何一位總統更能承擔總統職務的壓力與緊張,認為職務並沒有使他“衰老”或消除他的活力。
杜魯門的回答是:“我的心裡有個掩蔽的散兵坑。”他又說,如同一位戰士躲進散兵坑以求掩蔽、休息、靜養一樣,他為了不讓心靈承受很大的負擔,也定時地退入自己的心理散兵坑,不讓任何事情打擾他。
是的,每個人的心裡都要有一個“掩蔽的散兵坑”,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及時的放鬆、休息。
引導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
不少父母都有這種感覺,自己原本乖巧的孩子一到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越來越“叛逆”了。無論父母說什麼話他們都不愛聽,做什麼事情都和父母對著幹。父母對此感到很困惑:我的孩子怎麼了?怎麼越大越不聽話了?
出現這種“叛逆”現象是孩子自我意識增強的一種表現。自從離開襁褓以後,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他們迫切需要擺脫父母的監護,擺脫所有“規矩”的束縛,因而事事不再信賴父母,喜歡按自己的想法做事,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他們雖然幼稚,卻過早地想用自身的行動來向父母證明“我長大了”,當他們的這種願望未能實現或是一些需求未能得到滿足時,他們就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採用一些過激的方法來維護自己的主張,例如,父母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孩子偏偏只挑葷的吃;父母讓孩子好好學習,孩子偏偏故意把書扔進廁所……心理學家把孩子這個階段稱為“叛逆期”。孩子經歷“叛逆期”是一件正常的事,事實上,每個父母也都是從逆反期走過來的,只是有些父母已經忘記了當時的感受,所以也無法理解孩子現在的逆反行為。
第四章 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17)
一般來說,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經歷兩次“叛逆期”。第一次叛逆期出現在3歲左右,這時孩子的獨立意識已經開始發展了,他們對成人的要求絕不會“照令行事”。第二次叛逆期出現在17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由於已經廣泛與社會接觸,渴望獨立、渴望完全自由的心理異常強烈。當孩子處於叛逆期時,如果父母的看法或做法與孩子不一致時,兩代人之間往往會爆發出激烈的衝突。
在孩子處於“叛逆期”時,父母要正確疏導,培養孩子成長為心理健康、獨立性強的人。放任自流和高壓政策的做法都是不對的,有可能導致孩子步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正是樹立人生目標和累積知識的黃金階段,父母自然不能放棄對孩子的管教,這是做父母的責任和義務。父母要在這個特殊時期引導孩子走上正途。
父母也不要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偏離了航線,就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