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頁)

同人的筋脈一樣。除了將河流比喻為筋脈之外,自然界中其它的也是和人體一一對應的——山為骨骼,土為肌肉,植物為毛髮,石油為骨髓,山川中的孔|穴為人身之九竅。九竅為二耳、二目、二鼻、一口、一前陰、一後陰。山川中的孔|穴是用來交換地氣的,起到一個新陳代謝的功能,而人的體竅也具有這個功能。

人稟天地之氣而生,齒嚼五穀雜糧以養身立命;大地以高山為齒,食納陰陽之氣而為生。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天有九重,人有九孔;天有二十四節氣,人有二十四根肋骨;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四季有五行,人有五官、五臟、五聲、五指……如果繼續羅列,這種對應比附關係可謂比比皆是。

五行

很多人不知悉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以為真的說的就是能看得見的陰陽,或是金木水火土。其實,陰陽五行最主要的作用是作為比擬附象,即類象。它們不是具體的物質所屬,而是屬性劃分。這也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神秘所在。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說:“天地之氣,合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很明顯,五行指的就是天地之氣的執行。

陰陽和五行是“氣”的基本運動規律。五行之“氣”一出,陰陽功能當下即得到落實——陰陽之氣處在生的狀態為木,處在長的狀態為火,處在收的狀態為金,處在藏的狀態為水,生長收藏的轉化過程為土,這些都靠土來實現。於是,五行由具體的五種物質的原意,昇華到五種氣的運動形式的高度,由形而下上升至事物普遍發展規律的形而上的水平,即由“器”上升至“道”。

五行的排序在歷史上共有八種。我們現在常說的金木水火土的排序,是依照戰國晚期的陰陽家鄒衍之說而來(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所取排序相同);同時,鄒衍也是歷史記載中最早用陰陽、五行為說者(詳見《漢書?藝文志》)。史上第一次申明五行之間生克關係的著作是《國語?鄭語》,其言:“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從而表明了五行已糅合在一起,發生了內在的生克關係。值得探討與求證的是,五行的定義與使用在《易經》中卻沒有任何體現——《易經》只言陰陽不言五行。而五行、五音、五味、五臭等的具體分類最早見於漢代劉安的《淮南子》中。

五行中,“五”是數詞,“行”是動詞。行是作用、過程及其變化。《說文解字》釋“行,人之步趨也”,也就是邁步行走的意思,進而可引申為行動、執行、運動。類似的說明有很多,如“天地動靜,五行遷復”(《素問?五執行大論》);北宋邵伯溫雲:“金木水火土,致用也,以其致用,故謂之五行,行乎天地之間者也”;明代大儒來知德亦說,陰陽“二氣交感,生成萬物者,流行也”……因此,行而不止、迴圈往復為五行。由此可見,氣運是不斷變化的。

五行是流行,是五種靜態元素在不停作用。

易學的中流在五行,五行接本末。五行在臟腑,本末在四肢(人身有生機之處,唯有五臟六腑)。因為五行在中流,不會逆流而上,只會往下走,故五行只通根本,不通源頭。

源清流濁,吃下的是好的,順流而下後排出來的都是髒的。

真正清楚理解了陰陽五行的大義,就能夠做到源遠流長。

和而不同

“和”為古字,見於金文和簡文。在古漢語中,“和”作為動詞,表示協調不同的人和事並使之均衡。如《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幫”(這裡強調的是“萬幫”,而不是融為“一幫”,“一幫”為“同”)。古“和”字還有“順其道而行之”,不過分,得其中道的意思。在“和,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廣韻》)和 “剛柔得道謂之和,

最新小說: 混沌求生:從小石屋開始爭霸萬族 重生之我有神級偵察術 正義生氣的狩獵惡魔 武俠遊戲我只練初級武學 求生,從獨佔一顆星球開始 破鏡【別名碰鏡】 一年的電競 網遊:我能無限增加防禦 從天刀開始的遊戲生涯 全民求生:從零開始征服迷霧世界 NBA:瘋,使勁瘋,瘋批人生 網遊:開局獲得玄冥神掌 海上求生我靠開寶箱霸榜第一 禁忌降臨世間,我覺醒了血肉戰甲 大姚穿越1978籃壇全是他的人 網遊之劍起太初 家人怕我創業,反手充值千億網遊 升級經驗一萬倍但獎勵提升六倍 NBA:防守滿分,我帶登哥奪冠 在無限世界努力保持正常人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