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結為一句話,跟著哥打姓周的,能吃飽。
能吃上一口飽飯,老百姓啥都願意幹。
很快,淥口收容了數十萬流民,張文表將他們組織成“討罪軍”,沒有武器,就用木棍、農具,在前面開路(也就是送死)。
張文表自己則親率水軍,副將李秘率領騎兵、步兵,兩路進發,直取潭州。
要攻佔潭州,必須經過建寧,也就是後世的株洲。
這時候的建寧,稱得上是一個大一點的縣鎮,從進攻方的角度說,則是攻打潭州最為理想的“跳板”。
張文表接近建寧時,駐守在這裡的行軍司馬馬廖簡根本不當回事,“黃口小兒,何足懼哉”,酒照喝、舞照跳。
原因無他,馬廖簡當初跟隨馬氏征戰湖南,立下不少功勳,自己經常以“開國老將”的身份自居,現在雖然委身在周氏政權治下,可打心眼裡看不起這群人。
張文表用實際行動,讓他明白什麼叫“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當夜,數十萬流民組織起來的“討罪軍”,將小小的建寧城圍得水洩不通,這群人沒有啥高尚的理想、振奮人心的口號,就一個念頭:打進去,找飯吃。
按照一般常理,古代戰爭中老百姓是純粹的耗材,戰鬥力、組織性都沒有辦法跟職業軍人相比,“討罪軍”唯一的優勢就是人多。
這就夠了。
建寧城很小,城牆低矮、守衛有限,加起來就兩千多,唯一難以攻破的就是南門,迎著湘江修建,防備的就是有人順流直下,借勢攻城。
“討罪軍”兵臨城下,很快就迎來了巨大的傷亡,城牆外的壕溝中,引入了湘江水,很多流民一頭扎過來,發現根本就停不下來!
前面的停下來,後面的擠上來,瞬間壕溝中就飄起來一層屍體,加上相互踩踏,老百姓死傷無數。
勉強渡過壕溝,剛靠近城牆,上面箭如飛蝗、滾木礌石、尖戈利矛,又開始新一輪殘酷的收割。
“討罪軍”的唯一價值,就是吸引火力。
張文表等前面人死的差不多了,率領自己的軍隊“姍姍來遲”,即便如此,他也沒有從建寧正門攻擊。
湘江經過建寧的時候,形成了一個月牙的形狀,江水在建寧東邊繞了一個圈,形成三面環水的態勢。
張文表率領戰船一路繞道建寧北門,由於湘江繞圈的關係,這裡水流速度減慢、便於登陸,最重要的是,建寧北面的城牆十分殘破,城中軍隊也大部分被吸引到了南門。
幾乎沒有費什麼力氣,張文表就進入了建寧城中,他親自率領手下,衝向防備營。
張文表大軍衝進來的時候,馬廖簡還在喝酒吃肉、欣賞歌舞,見到四下賓客面露恐懼之色,還安慰說:“有我坐鎮建寧,料想那張文表定然無功而返。諸位不必擔心,儘管開懷享樂。”
話剛落音,張文表就帶人衝進來了。
馬廖簡也不含糊,扔掉酒杯,抓起身邊的弓弩,只可惜,人已經醉的東倒西歪,看啥都是雙份的。
結局可想而知。
“建寧之戰”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但對後續發展影響深遠,張文表派兵劫掠,又鼓勵流民搶劫,城中官員不降者盡遭屠戮,富戶、商賈、百姓積蓄財富一掃而空。
短時間內就組織起十多萬人,雖然大部分是烏合之眾,可此處距離潭州不過百餘里,唾手可得。
張文表作亂之際,鄭彥華已經悄然逼近臨湘,寧國節度使李天富、奉化節度使朱登朝、修水節度使馬奎三部九千人,分開佈防,堵死了城陵磯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