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郢”展開激戰。
作戰計劃約等於沒有,目標卻十分清晰,就是徹底幹掉對方!可麻煩的是,雙方軍士來不及改旗易幟,連穿的軍服都是一樣的,真正打起來之後,立即就陷入混亂狀態。
短兵相接,血肉橫飛!
總歸,向訓這邊還是佔一點人數上的優勢,多出一千人投入混戰,逐漸就形成了對李懷仁的包圍之勢,更重要的是,向訓這邊是有騎兵的。
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步兵可以形成碾壓優勢,尤其五百騎兵屬於後周親軍衛隊,在兵器、鎧甲、戰鬥力上都更加強悍,在包圍之勢形成之後,向訓命令騎兵側翼出擊、迅速完成對李懷仁部的包抄。
總計一萬人左右的戰爭規模,又是在較為開闊的地帶進行戰鬥,包圍戰術發揮的作用很有限,因為堵不住缺口!
李懷仁與向訓共事多年,對他慣用的戰法很瞭解,都是集中全部兵力正面硬剛,給對手造成嚴重殺傷、形成心理壓力,然後分兵兩翼包圍,再派出騎兵策應。
所以,一發現向訓出動騎兵,李懷仁立即下令後撤,回到壽州城內,企圖依靠城防支撐。
但是,李懷仁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壽州城中的人,有不少與他並不是一條心的,人家是心向大周的,趙匡胤算什麼東西?老子不承認。
還沒來得及殺掉的部分官員,攜帶手下從城內反擊,最後開啟壽州城東門,迎接向訓進城。
按說,這個時候,李懷仁最優先的選項,就是帶兵離開,沿著淮河北上進入阜陽地區,這裡就是趙匡胤的地盤了。
李懷仁,不愧是“李壞人”,他做了一件極其喪天良的事情——縱火焚燒壽州城!
反正老子要走了,這裡也不能留給你!
很快,壽州城內四處起火,不僅商賈、地主、富戶被劫掠一空,更多老百姓的家產在大火中變成了灰燼。
向訓即便恨得咬牙切齒,可這時候也不顧上追及,以後自己還要在這一片混吶,都燒了可怎麼辦?於是,分派兵力與李懷仁部打巷戰的同時,還要組織老百姓救火。
而李懷仁趁機北上,越過淮河之後,逃之夭夭。
雖然“壽州內亂”的戰爭規模不大,可是造成的損失不小,最重要的是,李懷仁的這一舉動,讓整個後周朝廷的局勢從暗流湧動,變成了“禿子腦袋上的蝨子”。
不裝了,攤牌了,老子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