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行動的武裝軍官,不論大小就是軍閥了。
筆者記憶中,幼年時,曾知道我鄉的農村小鎮裡,出了個諢名叫做&l;魏三鬧&r;的&l;魏督辦&r;,他擁有槍兵二十餘人,為一鎮之長。他在當時的政治體制中,原是一個低階的民團(美國今日叫做ilitia)小隊長。想不到一次軍閥混戰中,他的上級都不見了,他就變成我們這一鎮的&l;督辦&r;了。他可以隨意征夫、抽稅以自給。我們全鎮也仰賴他防盜、防潰兵,而與以由衷的擁護。後來政治秩序恢復了,新建的地方政權,動搖不定,對他既不敢、也不願強加管束。因此他這個督辦,仍然是我行我素,做其頗有生殺之權的小土皇帝。這就是筆者幼年所親見的一個軍閥細胞了。
從這些小細胞開始,大到一縣、一省,最大的軍閥像張勳、曹錕、吳佩孚、張作霖,可以擁兵數十萬,據地數省,做其督軍、省長、護軍使、巡按使,甚至把持中央政府,做其大元帥、大總統。那些沒有地皮可據的遊離軍閥,像孫殿英、馮玉祥,或由孫中山所招攬的一些失去地盤的滇軍、桂軍、川軍、湘軍,則四處就食,隨意倒戈,但他們既不服從上級,也不服從中央,更不受法令約束,而自得其樂,則本性不改也。
這種大至曹錕,小至魏三鬧的,大小不同型別的軍閥,據當時研究軍閥有成績的專著,和筆者個人的計算,在十二年之內(一九一六─一九二八),大致在三千人左右,他們所統率的槍兵,總共不下百餘萬。可憐的中國,就在他們這三千多個大小軍閥的混戰之下,而沒有亡國滅種,也真是個奇蹟。(參見&l;孤軍雜誌&r;,和文公直著「近三十年民國軍事史&r;,以及章伯鋒、李宗一主編&l;北洋軍閥&r;,第一冊,頁一─一六六。)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