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勁兒,矛盾越鬧越大。到後來,兩人居然因一件小事,在唐高宗面前鬧得不可開交。杜正倫也是唐高宗一手提拔起來的,為了公平起見,唐高宗乾脆各打五十大板,將兩人同時貶官。
李義府被貶官後,李崇德立馬就將李義府的名字從族譜中除去,以示與他撇清關係。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李崇德確實眼光短淺。還不到一年,武則天出於政治需要,就想辦法將李義府召了回來,讓他繼續當宰相。
返回權力中心後的李義府豈能容忍李崇德這樣反覆無常的做法?於是隨便找了個藉口,將他送進了監獄。可李義府依然覺得惡氣難消,乾脆來個更狠的,“勸”李崇德撞牆。誰知李崇德還真乖乖地撞了,而且撞得一命嗚呼。
李崇德莫名其妙地自殺,引起朝廷一片譁然。可是,唐高宗與武則天裝作不知此事,依舊對李義府寵信有加。
冒充望門貴族的計劃失敗了,李義府又想到了一個主意:想方設法幫兒子尋找一個望門貴族出身的媳婦。
想法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所有望門貴族竟然沒有一個願意把女兒嫁到李家。
多次遭受打擊的李義府從此對望門貴族恨到了極點。顯慶四年,耿耿於懷的李義府忽然想到了一個睚眥必報的狠招,於是上書朝廷,希望重新編輯《貞觀氏族志》,並更名為《姓氏錄》。
《貞觀氏族志》編輯於太宗執政初年,其本意是要把血統來一個重新洗牌,淡去一些隋朝老貴族的身影,給庶族一個進階的機會,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李氏地位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可是當《貞觀氏族志》的初稿呈上來時,太宗傻眼了,他的李姓仍然排在後面。相當生氣的太宗馬上責令重編,但重編後的結果是,除了將太宗一脈的李姓調到前面外,其他的只是做了一些換湯不換藥的文字修改。面對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迂腐,太宗也只好作罷。
正因如此,當接到李義府的這份奏章後,唐高宗與武則天立即欣然同意,並且讓李義府做《姓氏錄》的主編。
唐高宗之所以支援,想法很直接,就是完成太宗未竟的事,至於武則天的支援,原因其實跟李義府差不多—她也是庶族出身。
《姓氏錄》出版後,以“七姓五望”為代表的貴族一片譁然,氣得七竅生煙,對李義府可謂切齒痛恨,而新貴們卻振臂歡呼,熱淚盈眶地感謝著李義府,高呼政府萬萬歲。
為了進一步打擊老牌貴族的氣焰,在編輯《姓氏錄》的過程中,李義府又上了一道摺子,希望透過立法,禁止原來的望門貴族相互通婚。
唐高宗同樣也給予批准,這個做法的意圖很明顯,就是逼這些貴族的少男少女和其他家族的男女通婚,以徹底打破他們高貴的血統。
為了顯示政府唯我獨尊的新氣象,李義府接著又給唐高宗上了一道摺子,希望將原來散發在大臣們手中的《貞觀氏族志》全部收回。經過這麼一系列調整,社會上追捧舊貴族的氣氛確實是淡了不少。
由於長期身居宰相高位,且被皇帝、皇后寵著罩著,紅得發紫的李義府自然難免行為出格。隨著時間的推移,唐高宗對他的一些舉動也產生了反感。
有一次唐高宗召來李義府,對他說:“李愛卿,朕最近常聽說你家人做事很不謹慎,朕也儘可能替你掩飾,你以後千萬要注意點。”
誰知狂妄成性的李義府第一反應卻是反問唐高宗:“這事是誰告訴陛下的?”
不用說,潛臺詞就是“回頭我一定要好好收拾他”。
唐高宗很不高興,說:“我是從哪聽來的,你就不要管了!”
按常理,唐高宗的話說到這份兒上,李義府至少應該做出一副接受教訓的謙虛姿態才對,哪怕是裝一下也行,可他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完全把唐高宗當成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