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什麼。
——要了解不同的時間段的孩子最在意什麼。
——要知道孩子的朋友們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這些比他的學習和生活更重要。
套句俗話: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能夠在現階段出國的孩子,家境一般都會是不錯的,如此一來,比那些翹首以望,但又因為種種原因一時難以出國的同學,很容易讓孩子先是產生一種優越感。同時,在國外碰到問題後,又會有很重的挫折感,患得患失的,後悔、沮喪便接踵而來。
攀比心強烈,對“錢”比較敏感,或多或少會把從父母手中得到的錢的數量與個人的自尊、自信和被重視程度聯絡在一起。而學習上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有時甚至不會比有一輛好車更有刺激。
終於知道“錢”是從哪裡來的了
說實話,我們現在相當多的孩子並不真正知道錢是從哪裡來的。
“勞動創造財富”是書本上概念,孩子們更願意相信“錢”是從父母的口袋中源源不斷變出來的。
在外留學,錢,對孩子來說也許是第一位的,沒有錢,會感到漫長的日子更艱苦、更難熬。
留學的第一學期,開始是有點好奇,我的兒子和另外兩個同學,一個下午用了整整4小時的時間,卸了一個40英尺的集裝箱。說白了,就是當苦力搬運飲料箱,每個人總共掙了40美元,不到300元人民幣,第一次以公平、競爭的方式,付出個人勞動,得到相應的報酬,給了他們深刻的印象。
在留學中,正是這樣經歷了無數個在國內、在父母身邊無法經歷的第一次、第一次……不斷礪煉著孩子們尚屬稚嫩的心智。
如何衡量留學的得與失
這是父母、孩子甚至親朋好友的共同話題。
幾乎所有尚留在國外的中國人,都在關注著祖國的變化,點點滴滴,方方面面,比在國內的人更加敏感和在意。
他們一直在比較和進行著心理鬥爭,常常是無助、無奈和無法抉擇的,心裡的糾結,層層疊疊、年年月月。現在,他們更多的是感到國內的發展和機遇,能與這樣的發展和機遇很好地銜接上了,是一種最好的選擇。否則,會徒增無法排遣的煩惱。
當然,絕對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出國留學的。在國外,我遇到許多N年過去了,仍然不知所措的老、中、小留學生,這其中的確有個衡量標準和價值觀變化的問題,但是實際上,所有的人都在衡量著留學的得與失。
比如:留學後,立即會面臨更自由、更簡單、更有實用功效的宗教信仰,有的留學生會突然覺得宗教中有更美妙的世界,頃刻間,皈依某一宗教的大有人在,並心甘情願地為此犧牲一切,尤其在年齡尚小、遇到挫折的時候。
這樣,用一般的觀念就無法去衡量留學的得與失,我就碰到一個北大畢業的女士,為上帝服務第一,其他所有的第二。
出國若干年,回國探親,父母兄妹情牽切切,她無動於衷,言必上帝,搞得家人無所適從。她也感到環境不對,乾脆從此以後不回國了,一心在美國伺候上帝了。
也有的留學到了國外,到了一刻都不能待下去的地步,不得不殺羽而歸的,也會有更極端的事情發生。
有個朋友的孩子,去的還是新加坡,3個月過去,一天也不能再待了,父母苦口婆心,苦苦相勸,抵擋不了他的萬分痛苦,最後聲稱:再不回國,就自殺!嚇得老爹老孃不得不妥協,唉嘆不已。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到底要不要去留學——重新回答這個問題(2)
這些例子可能比較特別。
但是,如果是那種不滿18歲就出來的小留學生,怕是免不了要經歷更復雜、更難熬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