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先讓以曹參為主將的將士們先狠狠的教訓下反叛者,再行招降。
中軍營帳內,曹參與諸將研究攻城策略,“吾觀胡陵據湖水下游,可引水灌之。”
樊噲道,“水淹傷亡太大,恐沛公不允。”
周勃亦贊成,“引水挖渠費時費力,恐一時間難以做到,吾軍糧草難以供給上。”
劉季作為樊噲的連襟之家,樊噲還是較為了解劉季,劉季雖在家鄉父老眼裡名聲不好,亦想盡快擴掌城邑,但一向寬厚仁愛的他是不會同意水淹胡陵。
在起義之處劉季是比較注重軍紀和在諸縣子弟心目中的形象,信任,在這個戰亂年代是一個比較寶貴的東西。
表面上看信任一分不值,不是兵甲,亦不是糧草,更不是兵馬,可是在劉季心中則意義非凡,信義在他的心中早在馬公書院立志做裡俠、縣俠之時就深深紮根了。
要取得陌生人的信任,尤其是各縣黔首的信任,那就要讓他們認可,覺得在為之謀幸福,他們這才甘願相隨。為此樊噲很明白在這個關鍵時刻絕不容許水淹胡陵,但日後就很難言之。
曹參等諸將會開的比較沉悶,諸多辦法皆談論一遍卻發現只有一個辦法可靠,那就是強攻,亦是展示沛公軍威的時機了。
由曹參提議,曹參、周勃、樊噲三人各自對自己進行剖析,揚長補短,合力將胡陵攻下。
周勃善於強弓,精於培養指揮弓箭隊,在最合適的時機和距離進行遠攻。樊噲則一把弒神斧威猛剛烈,有劈山之勢,擅長近距離的衝鋒。
曹參善於馬上槍法,指揮軍隊打伏擊包圍戰,只要進入曹參佈置的包圍圈,就很難讓其突圍,一旦黏上便會不斷與其周旋,直到將對方耗得精疲糧絕,或投降,或拖死。
彼此瞭解之後,曹參做出部署,由周勃率領弓弩隊先進行遠距離的轟砸,再用樊噲進行猛烈的衝擊,直接藉助雲梯翻牆,或指揮攻城隊直接撞擊城門,曹參負責左右包抄,即做接應,又隨時準備將監平之軍耗死。
一切安排就緒,曹參便報請劉季,為了一鼓作氣劉季對發起攻擊進行了戰前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