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曹參和灌嬰兩位戰將合力打配合才將殷王俘虜,可見殷軍還算強盛。
可與西魏兵比差些,與河南王兵在伯仲之間,弱於韓兵,恆山兵能戰但數量較少。
司馬欣和董翳暫時指望不上,如此一看,看似匯聚七王於洛陽,卻難免有烏合之眾,故而劉邦心中又渴望精兵。
對於能最終打敗張耳的趙軍,陳餘組建的這支趙軍,劉邦不能不重視。
劉邦點頭後又開口道,“與楚爭,趙軍在側翼,至關重要,縱不助漢,非助楚亦可,寡人望其中立。”
陳餘以五縣之兵,假借齊兵反楚,怎會助楚,在張良和陳餘聽聞此言時沒有吃驚之色,眼眸裡流露的是讚賞,還有一點點敬佩。
張良和陳平皆想到趙軍所在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楚之側翼,某些時候定會影響著楚漢的戰局。
故而兩位謀士皆以為趙需要拉到漢營中,使其與漢一起擊楚,可能其他諸將會想陳餘如此怨恨楚霸王項羽,怎麼會助楚。
可諸侯割據之勢變換莫測,今日是敵,明日或許為友,經過戰國七大雄主的連年兼併戰,諸多天下游士和將相腦海中皆有著昔日縱橫之術昌行天下那一套。
趙陳餘或許不會助楚,可萬一陳餘有意外,趙國未必會袖手旁觀,萬一楚漢相爭,趙收漁翁之利,怎麼辦?
故而在陳平和張良心中,沒有拿到趙國入盟出兵之書,未見趙軍渡河從漢,一切皆不可作數。
絕不能以固有思維來揣測趙的行動。
陳平和張良如此想,但二人沒想到劉邦亦如此想,既然三人思想有交集點,陳平接下來覺得有必要一針見血。
陳平便繼續道,“陳餘所求不過洩恨而已,大王何不求人類張耳者斬之?”
聞言,劉邦眼睛一亮,語出新奇,不安尋常思路走,劉邦心裡一直徘徊在趙軍這股力量和道義之間。
趙軍此股力量不能忽視,與楚爭是要死人,劉邦不願有任何意外,故而他希望趙軍從漢擊楚,可殺死昔日舊故張耳,劉邦做不到。
別人走投無路來投靠,而且還是舊故,昔日更有情意在,來投卻殺之,此非義舉,更非英明君主所為。
殺不得,又不捨趙軍這股力量,更不放心楚漢相爭時趙地虎視眈眈,一向思維活躍的劉邦亦陷入思慮的泥潭中。
陳平一言如劃破蒼穹的第一縷曙光,如黑夜裡忽然亮起一盞燈,劉邦心動,眸光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