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曙光,
乘風破浪;
高樓平地起,
戰馬要奔騰;
千軍萬馬上戰場,
今日一戰定成功!
在這樣一種澎湃的豪情的感染下,我產生了必勝的信心!
我已經認識了兩千多個漢字,已經具備了學習其他新知識的基礎,所以爸爸就開始教我漢語拼音和發音的基本原理。他告訴我,發每個音的舌頭位置、氣流波動和鼻音等都是不同的,還有什麼是翹舌音(zh,ch,sh),什麼是舌根音(g,k,h),什麼是平舌音(z,c,s)……
他用手勢形象地教我發音時舌頭應該放的位置。比如:左手做成一個拱形橋的形狀就表示上顎,右手放在左手下則表示舌頭所擺放的位置;說到翹舌音時,他就右手手心朝上,同時指尖輕觸左手手指的第二段;說到舌根音時,他的右手就翻過來,手心朝下,指尖向後彎曲;說到平舌音時,他就將右手放平,手心朝上,指尖朝前。就這樣,我慢慢地懂得並掌握了每個音發出時舌頭的正確位置。
不過,有些音雖然舌位相同,發音卻並不相同。遇到這樣的情況,爸爸就用其他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告訴我,舌位相似的音之間到底還有哪些細微的差別。比如,遇到舌根音(g,k,h)的時候,爸爸就專門跟我解釋“g,k,h”三個音發音時的區別。這三個音,舌頭位置雖然相同,都是舌根接觸或接近軟顎構成阻礙而發出的音。然而“g”的音,是舌根往軟顎輕碰一下發出來的;“k”的發音方法也和“g”一樣,但要從嘴裡輕輕地吐出氣流;“h”則是舌根和軟顎保持一定的距離,輕輕地發出聲音來的。為了讓我看到“k”的聲音發出時,有氣流透過,爸爸就拿出一張薄薄的信紙,放在嘴巴前面。“k”的聲音發出時,信紙就飄起來。
當我知道發音的原理後,爸爸就拿出事先做好的幾百張正音卡片,讓我根據上面所標註的漢語拼音,讀出卡片上一個個的詞。在不斷的正音練習中,我的發音日漸清晰。除了用正音卡片練習,每天清晨,爸爸還要帶著我練習舌頭操和繞口令,他還為我列出了正音的“兩請四必須”的方法:
1. 說話時請把牙關開啟,嘴唇儘量運動
2. 說話時請收腹,聲音高一些,速度慢一些
3. 說話必須清楚,否則請重講五遍
4. 每天必須讀一遍聲母韻母及四聲練習
5. 每天必須背一遍古詩和繞口令
6. 每天必須做兩遍呼吸操和舌頭操
就這樣,我們父女倆在正音的戰場上,堅持不懈而又充滿激情地和字音戰鬥著。我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正音練習中,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某個音到底應該如何準確地發出,甚至在公共汽車上,在廁所裡,都在不停地揣摩。
一次在公共汽車上,看著窗外飛逝而過的一棵棵大樹,我又在冥思苦想“g”的聲音究竟是怎樣發出來時,突然,好像神助一樣,我發出了一聲“g”,爸爸聽到我終於發出了“g”音,而且如此清晰準確,真是激動極了。
我僅用了短短的兩個月,就打贏了這場最艱苦卓絕的戰役——對聾人來說最難的一道正音關!全家人都為我正音速度之快而驚愕不已。
舌頭要聽話(2)
有意思的是,自從我能說出比較流利的普通話後,全家人也受到我的影響,一改過去說南京話的習慣,全部改口說普通話了。因為,我更容易看懂普通話的口型!
一老一少的小學生
1986年,我六歲了,到了上小學的年齡。爸爸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要讓我去讀普通小學而不是聾啞學校。他相信我能做得到。
全家人經過商量,選中了方家巷小學,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