楙:曹魏駙馬,魏軍主帥,能力平庸,輕易被諸葛亮俘虜,成為諸葛亮實施反間計的關鍵人物。
經典情節:
諸葛亮罵死王朗:兩軍對陣前,王朗誇下海口,說只用一席話就能讓諸葛亮拱手而降。但諸葛亮義正詞嚴地駁斥王朗,指出曹魏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王朗身為漢臣卻阿諛諂媚、苟圖衣食,一番羞辱讓王朗氣滿胸膛,撞死於馬下。這一情節充分展示了諸葛亮的口才和智慧,也成為《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橋段。
姜維歸降:諸葛亮巧用反間計,讓姜維陷入困境,走投無路之下歸降蜀漢。這一情節不僅體現了諸葛亮的謀略,也為蜀漢增添了一位重要的將領,為後續的故事發展埋下伏筆。
經典詩句:後人有詩讚孔明曰:“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此詩高度讚揚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出色的口才,僅用言語就罵死了王朗這一“老奸臣”。
經典典故:這一回中的主要典故就是“罵死王朗”,這一典故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用犀利的言辭讓對方羞愧難當、無地自容,甚至導致對方死亡,也從側面反映了言辭的力量和智慧的重要性。同時,姜維歸降也成為三國故事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對蜀漢後期的軍事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
二、《周易智慧在〈三國演義〉第 93 回中的映照》
《三國演義》第 93 回“姜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罵死王朗”,這一章節充滿了戲劇性與衝突性,展現了眾多人物的智謀與命運的交織。而運用周易哲學的視角來深度解析這一回目,更能揭示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與人生智慧。
在這一回中,諸葛亮與王朗的對峙堪稱經典。王朗自以為是,妄圖以言辭說服諸葛亮歸降曹魏,卻不知他的行為正應了周易中“亢龍有悔”的卦象。他過度自信,以為自己的言辭能夠打動諸葛亮,卻不知自己已經陷入了危險的境地。而諸葛亮則以靜制動,以沉穩的態度和犀利的言辭回應王朗,最終將其罵死。這體現了周易中“以柔克剛”的智慧,諸葛亮以其內在的智慧和堅定的信念,戰勝了王朗的狂妄與自大。
姜維的歸降則是這一回中的另一個重要情節。姜維本是曹魏將領,卻被諸葛亮的智謀所折服,最終選擇歸降蜀漢。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周易中“變易”的思想。姜維的命運因與諸葛亮的相遇而發生了改變,他從曹魏陣營轉向了蜀漢,這種轉變既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也是時代背景和形勢變化的必然。同時,姜維的歸降也體現了周易中“陰陽相濟”的理念,他的加入為蜀漢注入了新的力量,與諸葛亮等蜀漢將領相互補充,共同為實現興復漢室的目標而努力。
從整個故事的發展來看,這一回中還蘊含著周易中“否極泰來”的思想。蜀漢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與困難之後,迎來了姜維這位得力干將。姜維的歸降為蜀漢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後續的故事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就如同在困境中看到了一絲曙光,讓人們相信在逆境中也能尋找到轉機。
而諸葛亮與王朗之間的較量,也反映了周易中“君子與小人”的區別。諸葛亮代表著正義與智慧的君子形象,他以道義為準則,為興復漢室而努力奮鬥。而王朗則是典型的小人形象,他為了個人利益而背叛漢室,與曹魏勾結在一起。在這場較量中,君子最終戰勝了小人,這也體現了周易中對於道德與正義的推崇。
此外,這一回中還體現了周易中“時位”的觀念。諸葛亮在當時的形勢下,準確地把握了時機,運用智謀成功地收降了姜維。而王朗則沒有認清自己所處的時位,盲目自大,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失敗。這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善於把握時機,根據時位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策略和行動。
同時,周易哲學還強調“和諧”與“平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