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詩《三顧茅廬的周易哲學:名士與賢主的相遇》:
(一)《三顧茅廬悟易玄》
三顧茅廬意韻綿,風雲際會易中玄。
潛龍勿用待時起,賢主誠心覓俊賢。
雪舞寒天尋聖策,情牽大計共籌篇。
陰陽燮理乾坤定,名士恩承輔世緣。
(二)詮釋:
詩的首聯“三顧茅廬意韻綿,風雲際會易中玄”,點明瞭“三顧茅廬”這一事件所蘊含的深遠意蘊,以及其中所體現的周易哲學的玄妙。
頷聯“潛龍勿用待時起,賢主誠心覓俊賢”,描述了劉備如同潛龍一般,在等待時機崛起,同時他懷著誠摯的心去尋找傑出的人才,如同在周易中等待合適的時機。
頸聯“雪舞寒天尋聖策,情牽大計共籌篇”,展現了劉備在風雪中尋找治國良策的艱辛,以及他與諸葛亮共同謀劃大計的情景。
尾聯“陰陽燮理乾坤定,名士恩承輔世緣”,表達了透過陰陽的協調來安定天下,體現了諸葛亮這位名士承蒙劉備的恩情,輔佐他成就功業的緣分。整首詩以“三顧茅廬”為背景,深入詮釋了其中的周易哲學內涵和名士與賢主的相遇之美。
(三)《三國演義》第37回名為“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以下是其梗概、主要人物、經典詩句及典故:
1 梗概:
首次拜訪不遇:劉備的謀士徐庶因曹操以其母相脅,被迫離開劉備前往曹營。徐庶臨走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稱其有經天緯地之才。劉備準備好禮物後,與關羽、張飛一同前往隆中臥龍崗拜訪諸葛亮。到了諸葛亮的住所,卻從童子處得知諸葛亮早上已出遠門,不知何時歸來,劉備無奈只好返回,途中遇到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二人在樹林間的山石上交談許久,劉備請求崔州平出山協助,被崔州平拒絕。
二次拜訪仍空返:過了些日子,劉備得知諸葛亮回家的訊息,第二次前往臥龍崗。當時正值寒冬,風雪交加,張飛提出返回,但劉備想借此天氣讓諸葛亮看到自己求賢的誠意,拒絕了張飛的提議。快到草廬時,劉備聽到有兩人唱和,便下馬請教,得知二人是潁川石廣元和汝南孟公威,都是諸葛亮的好友。隨後劉備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諸葛均說哥哥受崔州平邀請出去遊玩了。劉備給諸葛亮留了封信,表明自己的志向及還會再來拜訪的決心後離開。
三次拜訪終得見:又過了一段時間,劉備沐浴齋戒,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三人騎馬前往隆中,在距離草廬半里之外,劉備就下馬步行。正好遇到諸葛均,得知諸葛亮已返回草廬。劉備趕到草廬,看門的童子告知諸葛亮正在草堂上睡覺,劉備制止童子稟報,站在草堂臺階下等候。過了半晌諸葛亮才醒,吟了一首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之後諸葛亮更衣出來與劉備相見。
2 主要人物:
劉備:蜀漢開國皇帝,字玄德,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一心想要興復漢室,求賢若渴。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有濟世之才,潛身全志、不慕名利。
關羽:劉備的義弟,武藝高強,忠義勇猛,跟隨劉備一起拜訪諸葛亮。
張飛:劉備的義弟,性格魯莽直率,但也敬重有才能的人,陪同劉備三顧茅廬。
司馬徽:字德操,人稱“水鏡先生”,向劉備敘述了諸葛亮的才能,是再薦名士之人。
崔州平:諸葛亮的好友,與劉備在途中相遇,拒絕了劉備的邀請。
石廣元:諸葛亮的好友,劉備二次拜訪諸葛亮時遇到。
孟公威:諸葛亮的好友,同石廣元一起被劉備遇到。
諸葛均:諸葛亮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