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
岐伯答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短短一段對話,資訊量巨大。
古人不像現在一樣科技發達,對於糖尿病的認知很簡單也很直接,就是症狀描述。比如糖尿病患者會出現口渴和形體消瘦,故名為“消渴”。
而在消渴之前,還有一個階段,叫“脾癉”,什麼是脾癉?古人認為是口唇發甜,為什麼口唇發甜?岐伯說是因為吃得太好了,吃得太好了,就會肥胖,久而久之,就會成為消渴。
消渴即糖尿病,脾癉即糖尿病前期。古人也認為肥胖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脾癉怎麼會變成消渴呢?
這就是治療脾癉,即糖尿病前期的關鍵點。
一者“令人內熱”。
二者“令人中滿”。
三者“其氣上溢”。
所以老道看手相的時候,林北一下子就注意到老道對面這個大腹便便,肥頭大耳的人。
典型的腹型肥胖,不對,看著有點眼熟。
這不是前幾天在省醫院看過的人嗎?當時測過隨機血糖,高於正常值,當時都說了有可能得糖尿病。
他“體胖心寬”說道:“我怎麼不覺得?我身體一點不舒服都沒有,我的身體我還不瞭解嘛!?”
可很多時候只憑“症狀”是不能說明問題的,糖尿病前期除了《黃帝內經》裡說的口甘之外不會有任何症狀,也就是糖尿病前期患者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而“口甘”這個症狀也不具備特異性。也就是說糖尿病前期患者確實會口甘,但只憑藉口幹是不能確診為糖尿病前期的。時代在進步,古代中醫只能看到症狀,但現代中醫不僅能看到症狀,也能看到一個的空腹血糖,隨機血糖這些客觀指標。
很多時候,自己感覺沒事兒,沒有症狀,不代表身體沒問題。
“那個……我感覺您有可能是……糖尿病前期,如果放任不管的話很有可能得糖尿病……”
那人正聽著老道講解他的手相,這麼被打斷不樂意了:“怎麼又是你?你就是存心來咒我的是吧?我明明一點事兒也沒有!”
老陸上去一把把林北拉走了。
“不是……你倆認識?”
“之前在醫院跟他說它是糖尿病前期,他不信。”
老陸若有所思,心生一計。
“你這樣肯定不行!讓我來。”
“怎麼來?”
“瞧我的。”
老陸過去衝著老道擠眉弄眼使眼色。
老道這個時候也注意到兩個人了,這兩個人過來幹嘛?
老陸指了指林北手裡的血糖儀。
老道看著眼前這個人的體型,又看了看血糖儀,略作思考。
老道秒懂。
“哎呦!不得了啊!”
“怎麼了?大師?”
“你這……命中有一劫啊!”
“劫?什麼劫?”
“天大的劫啊!”
:()我的中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