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三天,效果其實並不顯著。甚至昨晚喝藥的時候把藥也吐了。”護士跟林北說道。
林北點了點頭,“行,我瞭解了。”
這隻能說明方子不對證。
結果一抬頭,老先生若無其事的在吃早飯。
不是這……喝水吐,吃飯就不吐啊?
還真別說,吃飯還真不吐,而且食慾也尚可,唯獨就喝水的時候吐。
這把林北整懵逼了。這麼奇葩的症狀頭一回見啊。
吃飯不吐,唯獨喝水吐?
“之前把這個當成單純的虛證去治,沒有效果,所以我考慮可能是虛實夾雜,但究竟夾雜了什麼實證,我暫時還看不出。”
“患者喝不下水,說明體內的水太多了。”老陸答道。
“水太多了?”林北疑惑。
“沒錯,水多了就不好了,就成病理性的東西了,所謂積水成飲,飲積成痰嘛。可以考慮是不是有痰飲。”
林北補充道:“現在就是噁心欲吐,嘔吐清水,尤其喝水就會吐,沒有腹痛胸脅痛什麼的,進食後略有腹脹,不腹瀉但便秘,大便乾結。飲食的話還是比較清淡的。”
“略有腹脹的話,考慮病位在脾胃,大便乾結是陰虛。肢體困重是痰飲留注四肢阻滯筋脈導致的。患者體虛不宜攻逐,慢慢搞就行了,一邊瀉實,一邊小小的補虛。舌脈是什麼樣的?”
“舌苔白膩,脈滑。”
“那用小半夏湯打底就行了。”老陸說道。
《傷寒雜病論》把痰飲分為四種——痰飲,懸飲,溢飲,支飲。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十二》有: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飲停胃腸者為痰飲,水流脅下者為懸飲,溢滿肢體者為溢飲,侵犯胸肺者為支飲。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老先生現在是渴喜飲水,嘔吐清水,四肢酸重,胸悶氣短,考慮是水飲侵犯胸脅,為支飲。
用小半夏湯加茯苓。
半夏三十克,茯苓三十克,陳皮三十克,生薑五十克。
半夏略有毒,可以用生薑解之,一方面生薑也能溫化痰飲。
早晚服用一次。
嘔吐清水次數減少,胸悶氣短立消,微微還有噁心欲吐的感覺,四肢仍覺酸重。加點健脾化溼藥。手腳發涼,可能伴有脾胃虛寒,加點溫中散寒藥。
小半夏湯合香砂六君子湯。
姜半夏十五克,茯苓三十克,白朮十五克,生薑十五克,砂仁十五克,肉桂十五克,人參十克,木香十克,甘草五克。
次日服用一次,諸症皆消,飲食皆迴歸正常。
白鴿看著林北發過來的病案資料,一臉疑惑:“半夏和姜半夏有什麼區別嗎?”
白鴿一直在學習中醫,所以林北有什麼醫案必須要白嫖過來看一看的。
:()我的中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