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時,何計消哀愁?
白季庚離開徐州任上,短時間遷調衢州,旋又於貞元九年北返,除任檢校大理少卿兼襄陽別駕,白居易全家離開符離來到襄陽,即在此時。
襄陽古城,歷史久遠,勝境甚多。諸葛孔明的隆中山,“輕裘博帶”的關杜祠,還有墮淚碑,習家池,鹿門山……白居易為排遣幽思,在名勝古蹟間縱情遊走。人文景觀的啟示,大自然奇美風光的感懷,使他在尋訪、領略之際,寫下了不少俊美大氣的詩文新作——
楚山碧巖巖,漢水碧湯湯;秀氣結成象,孟氏之文章。今我諷遺之,思人至其鄉;清風無人繼,日暮空襄陽。前望鹿門山,藹若有餘芳;舊隱不知處,雲深樹蒼蒼。
白家團聚襄陽,其樂亦融融。可是萬萬沒有料到,意外的變故卻發生了,貞元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六十六歲的白季庚突然病逝於襄陽官舍。
由於白季庚生前為官清廉,沒有什麼積蓄,突然過世,擔任符離主簿的白幼文和白居易兄弟三人不但沒有能力把他的靈柩運回原籍,甚至也無力較好地安葬,這使白居易痛苦萬分。只好把父親靈柩暫厝於襄陽縣東津鄉南原村,然後跟哥哥一起護送母親、外祖母和弟弟返回符離故居。
父親去世,俸銀斷絕,白幼文因為守孝,也沒了薪水,再加饑荒歲月,白居易家庭的經濟情況變得非常困難,日常生活常常難以維持,晝行有飢色,夜寢無安魂。若是湘靈父女尚在符離操勞農作,肯定會慷慨相助的,但他們一家迫於窮困,流落別處謀生去了。白居易對湘靈的思念也只好深埋心底。
貞元十年至十三年,白居易在符離故居遵制守喪,主動過著謝絕交遊的窘迫日子,讀書作詩之外,倒是增加了置身下層的機會,使他實在而確切地目睹並理解了黎元百姓的深重疾苦——
一夫不田,天下有受其餓者;一婦不蠶,天下有受其寒者;斯則人之性命系焉,國之貧富屬焉。
河南、安徽戰亂之後,又逢連年災荒,世事艱難,田園寥落,家業空盡,白氏家族骨肉兄弟離散各地,相吊形影,不得安頓,像九秋蓬蒿辭根漂泊,如千里孤雁羈旅不停,明月下各自垂淚,惟於暗夜心心相通。
貞元十四年,白幼文赴任饒州浮樑主簿。不久,為生活計,也為前途計,白居易決定擺脫這種日益艱難的窘境,南下饒州,先去宣州溧水看望在那裡做縣令的叔叔白季康,再去饒州浮樑投靠長兄白幼文。
這年夏天,白居易先把母親、外祖母和弟弟行簡送到洛陽,住在族兄家裡,然後他踏上了南下的旅途。一路上心情抑鬱,不知到了南國又會如何?
明月清輝散漫在清浦,愁悶的旅人孤臥於寒舟。煩冤襲人難以入寢,短暫一宿長過兩季。因為缺衣乏食,來做江湖宦遊——
光陰坐遲暮,鄉國行阻修。身病向鄱陽,家貧寄徐州。前事與後事,豈堪心並憂……
貞元十四年,白居易在溧水順利透過鄉試。十五年,在叔叔白季康的和哥哥白幼文的安排下,參加了宣歙觀察使崔衍在宣州主持的貢試。
白季康為縣令的溧水隸屬於宣州,宣歙觀察使兼宣州刺史的崔衍既是白季康的上司,又是好友,崔衍也知道白居易的詩才,自然比較重視。
試題《窗中列遠岫詩》和《射中正鵠賦》,白居易的答卷才華橫溢,如願贏得崔衍的賞識,和另一個秀才侯權一起取得“鄉貢”資格,被舉薦去長安參加進士考試。
宣城州試之後,白居易立即趕回洛陽,進行準備,又一屆經冬歷春的皇家科舉將要舉行,十年寒窗苦學一舉金榜成名的重大人生關樞將要來臨。
白居易傳 七 擢第京師
七 擢第京師
透過科舉取士,透過文牘考試選任官吏,是大唐皇家的人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