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作者
本書作者為吳偉。希望大家支援,誠提寶貴建議。
第一回 赴盛宴群雄會綦江
身為重慶府“麻鄉約”二把頭,王金山躋身社會名流,當然是件沒有爭議的事情。
只是一到夏天,這位五短身材的社會名流,總要毫無例外地穿一件袒胸露腹的粗布小褂,配以川東苦力常穿的吊腿黑粗布褲,更把一根粗黑的辮子盤在頭頂,再罩上一條擰成麻花狀的白毛巾,活脫就是川東常見的挑夫。
要不是肩膀頭繡著象徵“麻鄉約”的鳳鳥刺青,不認識他的人,根本不會想到,這位老兄竟然是赫赫有名的重慶“麻鄉約”第二號人物。
“麻鄉約”這個名頭聽起來既拗口又難懂,解釋起來卻很簡單。
清朝初期,大批湖北麻城籍人士遷徙到四川東部,隨即,這些移民就開始以“鄉親”的名義組織幫派,“麻鄉約”應此而生。
據說,這個幫派內部有嚴格的規定,即便是湖廣籍的移民,但非麻城祖籍就不能加入,“麻鄉約”由此得名。
和其他江湖幫派不同,“麻鄉約”以經商為主,主業是為川東的湖廣籍移民轉運物資、傳遞書信,日久天長,還控制了川東的挑夫業,但和川籍人交往極少。
道光中期,川東每個縣城幾乎都有“麻鄉約”組織,他們不但和土生川人不往來,彼此之間也很少交往,均聲稱自己是“正宗”湖北麻城後裔,為爭奪一些行業的控制權,他們不惜大打出手,在“鄉情”這件溫情外衣掩蓋下,血腥事件不斷上演。
咸豐年間,大批“麻鄉約”開始衰亡,咸豐末年,只剩下綦江和重慶兩家。
兩相比較,實力最強的是重慶“麻鄉約”。
其時,重慶麻鄉約是川東最顯赫的商幫,不僅川東地區運輸業和挑夫業為其壟斷,重慶城裡的大客棧和大酒樓,也多為他們掌控,在重慶城,凡是肩膀上鳳鳥刺青的人,黑道白道都要禮讓三分。
但這天,王金山率領著三十名壯漢,抬一個大號豬籠,在綦江縣城裡招搖過市,並沒有引起多少人注目。
這讓王二把頭大感掃興。
說來也難怪,王二把頭來得實在太早了。
凌晨的霧氣還沒散盡,這一票人馬就開進距重慶一百多里的綦江縣城。
這時綦江的街上,除了更夫,連狗都見不到一條。
那更夫也不過是個老眼昏花的老光棍,就算被王二把頭的隊伍唬得立刻清醒,趕緊到牆根立定並行注目禮,也無法讓二把頭得到想象中的*。
直到一行人尋到綦江“麻鄉約”總堂門前,王二把頭耀武揚威的願望也沒得到滿足。
眼見綦江麻鄉約總堂門樓上雖張燈結綵,但兩扇烏黑的大門卻緊閉著,情緒低落的王二把頭不由罵道:“龜兒子麻義搞啥子嘛,撒帖子請人,啥子時候還不開門,老子來了,都沒得地方喝口水!”
抬豬籠的一個漢子接腔說:“是咧,麻義這龜兒子,做事情小氣得很!比咱堂口可差遠嘍!”
又有人說:“踢開門,把豬籠丟進去,讓龜兒子們醒醒!”
王二把頭聽了,回頭罵道:“鬼影子都沒見到一個,鬧起事情來起,給你看撒?”
那漢子不服,說:“那咱就傻兒一樣站在這裡等?”
王二把頭火更大了,罵道:“人家長個腦殼,是用來算計的,你長個腦殼咧?是用來盛豬油撒?對面不是個茶館?去,把門喊開撒,到裡面坐起等!”
搭話的漢子就去街對面的茶館叫門,拍了幾下門板,裡面卻並沒有人回應。
王把頭罵道;“傻兒長了腳,還知道抬起踹門,你長個腳,就為了穿鞋撒?龜兒子是哪的斯文人?”
說著話,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