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中,指明是主戶的有3625366戶。另有主客不分戶390510戶,按當時主戶佔總戶數的58%計,其中約有226495戶應屬主戶。則當時約有主戶3851861戶。此數與宋太祖末年的總戶數接近,也與宋太宗至道年間的400餘萬戶較適應。下列兩條史料,證實了我們的判斷。
《宋史》卷八五《地理志序》:“天下主客戶:自至道末四百一十三萬二千五百七十六,天禧五年主戶六百三萬九千三百三十一,客戶不預焉……”
《玉海》卷二0《嘉祐戶口》:“開寶末天下戶三百九萬五百四,至
道末戶四百十三萬二千五百七十六,天禧末戶六百三萬九千三百三十一,客戶不預。”
史料表明,除了《太平寰宇記》的戶數是主客各類人戶的總戶數外,宋初兩朝的戶數儘管有的標明是“主客戶”但實際上都是主戶或主要是主戶數。這樣,表中天禧五年的8677677戶是總戶數,除去上述主戶,另有2638346戶為客戶。表中顯示的另一個奇怪現象也得以解開:宋太宗至道三年戶為4132576,至宋真宗鹹平六年卻為6864160,6年間猛增2731584,增長率為66%,年均增長455430戶,顯然是不可能的,說明後者是總戶數而前者並非總戶數。而從《太平寰宇記》的6499145戶到宋真宗鹹平六年(1003年)的6864160戶,約19年間增長365015戶,增長率約為5.6%,平均每年增長約19211戶,便是正常態勢了。
宋代造船業的發展與海外交往
宋代海外貿易興盛,遠遠超過前代。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對海外貿易十分重視。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在廣州設市舶司,後在杭州也設市舶司,廣州、杭州二市舶司掌管嶺南及兩浙路各港對外航海貿易收稅等事務。後又在明州設司,廣州、杭州、明州合稱“三司”,以後又在泉州和密州板橋鎮(山東膠縣境)設二市舶司。到南宋時,除密州歸入金版圖,其他市舶機構仍存在。廣州、泉州二市舶司較為穩定,成為發展航海貿易的重要機構。宋代市舶司類似近代海關,商船出海必先呈報市舶司領取公憑才能啟行。外國商船到達我國港口必先報告市舶司,由它派人上船檢查,徵收其貨物的110作為進口稅收(叫“抽分”)。抽取的貨物解送京城上交國庫叫“抽解”,“抽解”是政府的重要財政稅收。規定十種貨物為禁榷物,即玳瑁、象牙、犀角、賓鐵、■皮、珊瑚、瑪瑙、**、紫礦、鍮[tou偷,即黃銅]石。全部由市舶機構收購,其他貨物也收買一部分,總稱為“博買”。抽分是實物稅收,博買是帶有強制性限價收購的一種變相市舶稅。抽解和博買來的貨物一律送交中央政府。南宋政府鼓勵富豪打造海船,購置貨物到海外經商。並制訂有關獎懲制度,能招徠外商的升官,影響海外貿易的降職。
由於海外貿易的推動和航海技術的進步,進入宋代,我國的造船業又進入一個高峰階段。有了新的發展。
宋代很多地方設立了造船場、造船坊,特別是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溫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製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場,也有很多民間的造船場。大海船中也有很多民船。戰船中也有很多是徵發民船而來的。宋代的造船、修船已經開始使用船塢,並創造運用了滑道下水的方法。
宋代舟船的製造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高,這又推動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宋的造船業比以前更具有特色:船體更巍峨高大,結構更堅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趨完善,裝修更為華美,特別是開始使用指南針進行導航,開闢了航海史的新時期。
宋船頭小,尖底呈V字形,便於破浪前進。身扁寬,體高大,吃水深,受到橫向狂風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