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自己對“讀書”的一點短淺認識,算是這本書最後和大家的一些探討吧。
有些讀者看書,他知道書中說的都對,書中說的都有道理,但是故事一旦沒有按照他所思維的那個方向去發展,主角一旦似乎脫離了、不太符合、或者有些莫名其妙的朝著這個讀者本來以為是的那種“人設”變異向另外難以預知的軌跡發展、需要他去問主角為什麼會這樣、需要他去思考故事為什麼不是順著他所想的方向前進的時候,他就“粉轉路,路轉黑”。
無論這種讀者本來關注的是故事的主人翁,還是故事的本身,他要求的故事都是一樣的套路、是符合他的那個套路。也就是說,這種讀者要求的只是按照他的意願所進行的人生,即便是一本小說,也不能例外。
可是人生中難以預測的意外究竟會有多少呢?這誰也不能給予我們正確的答案。因此這種讀者其實是將看書當做去飯店吃飯或者服裝店買衣服一樣,只挑自己喜歡吃的和喜歡穿的去索取。
那這種讀者,你還看書幹什麼呢?
你首先需要明白的是,一本書裡寫的是一個人人生的一個階段,這個人的人生怎麼可能和你的人生一樣?主人翁對一件事處理的方式怎麼可能和你的思維一樣?
你是在讀書而不是在打遊戲,書中人怎麼會按照你的意志行事?
書中的人遇到的可能是讀者這一輩子中都難以遇到的,所以看書就是為了思考、為了借鑑、為了免於讓我們在遇到同樣的事類似的事的時候犯錯誤從而去做的更好,而不是繼續去同一個飯館吃曾經已經吃過的飯或者去同樣的服裝店買一件似乎已經買過的雷同的衣服。
所以,這些讀者,你不是在讀書,你是在看熱鬧。
因此,當你決定要看一本書的時候,遇到不能理解的地方,或者你可以放一放、等一等、要麼乾脆等完結了好看結局,再或者你可以想想為什麼當初要讀這本書,可不可以反思是不是自己浮躁了?還可以再想想作者是不是在設局、伏筆、或者想想是不是作者在試圖表達什麼你還沒想得到的隱喻。沒經過思考的話,你沒權利對這本書蓋棺定論。就像人生,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不知道這個世界會給予你什麼。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是一本雜誌的忠實讀者,每期都買,但是有一期他拿到手後發現雜誌中有幾頁是粘著的,書頁沒有被切割分開,這樣就難以閱讀。這位讀者一見大怒,心想我是你雜誌的忠實讀者,給你這雜誌都貢獻了多少的鈔票,你們怎麼可以用這種對讀者不負責任的態度來糊弄我們!於是,這位忠實讀者將這本他認為有缺損的雜誌直接寄到了雜誌社,要求退換,並要求雜誌社道歉。
不久,這位讀者接到了雜誌社的郵件,裡面當然有重新寄來的切割完美的那一期雜誌,還有一封信,信的內容是:親愛的讀者,非常感謝你一直的關注支援我們的期刊。今年這個月,是我們雜誌創刊十週年的日子,我們特地做了十個雜誌週年紀念品隨機放在了這一期的刊物內沒有切割開的書頁裡,希望有十名讀者能和我們一起分享這份喜悅和快樂,這也就是你寄來的那本雜誌之所以中間有扉頁沒有切割開的緣由。謝謝你一直以來對我們的支援。雜誌社敬上。
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懊惱不懊惱,悵然不悵然?
譬如對過關。
下來這些話在之前的幾卷結束語裡也提過——這些讀者根本就沒想過馮喆會不會在乎他們在想什麼說什麼。你們喜不喜歡這書,馮喆也是要過關到底的,這是一種態度,畢竟在書中故事就是他的人生寫照,他在書中為自己而活,你們似是而非的評頭論足、偏離了方向的高談闊論、或者簡單的漠然視之,馮喆會在乎嗎?他只求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為自己所鍾愛所在乎的人付出。這就跟我們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