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祥瑞略欠齊備,所以說漢代不太平。這種說法太荒謬了。
【原文】
57·2夫太平以治定為效(1),百姓以安樂為符(2)。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3),堯、舜其猶病諸(4)!”百姓安者,太平之驗也。夫治人,以人為主。百姓安而陰陽和(5);陰陽和則萬物育;萬物育則奇瑞出。視今天下,安乎?危乎?安則平矣,瑞雖未具,無害於平。故夫王道定事以驗(6),立實以效,效驗不彰,實誠不見(7)。時或實然,證驗不具,是敵王道立事以實,不必具驗。聖主治世,期於平安,不須符瑞。
【註釋】
(1)效:效驗。指吉祥的徵兆。
(2)符:符瑞,吉祥的徵兆。
(3)修己:指君王修養自身的道德,認真盡到自己的職責。
(4)其:表推測語氣,略與“大概”同。病:感到困難。諸:“之乎”的合音。引文參見《論語·憲問》。
(5)陰陽:陰氣和陽氣。陰陽和:指氣候正常,風調雨順。
(6)王道:先王之道,古代聖王治國的道理。事:事實,治理國家的實際情況。這裡的“事”和下句的“實”,都指天下太平。驗:和下句的“效”都指祥瑞。
(7)見(xiàn現):同“現”。
【譯文】
天下太平是以社會安定作為吉祥的徵兆的,老百姓是以安居樂業作為吉祥的徵兆的。孔子說:“修養自身以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就是堯、舜大概也還難於完全做到這一點吧!”老百姓安居樂業,是天下太平的證明。治理人,就應該以人為主。老百姓安居樂業就陰陽之氣和諧;陰陽之氣和諧就萬物滋生;萬物滋生就有奇瑞出現。看看當今的天下,老百姓是安居樂業呢?還是岌岌可危呢?既然老百姓安居樂業,那麼天下就是太平的了,祥瑞即使不齊備,並不妨害它稱為太平盛世。所以先王之道用祥瑞作為判斷天下太平的根據,如果祥瑞不顯著,那就是天下太平的事實還沒有出現。但是有時也許天下確實太平了,然而祥瑞未必齊備,所以先王之道又是用事實來作為判斷天下太平的根據的,不一定要求祥瑞齊備。聖主治理天下,盼望天下太平,百姓安樂,並不期待符瑞的出現。
【原文】
57·3且夫太平之瑞,猶聖主之相也(1)。聖王骨法未必同(2),太平之瑞何為當等?彼聞堯、舜之時,鳳皇、景星皆見(3),河圖、洛書皆出,以為后王治天下,當復若等之物,乃為太平。用心若此,猶謂堯當複比齒(4),舜當復八眉也(5)。夫帝王聖相前後不同,則得瑞古今不等。而今王無鳳鳥、河圖,為未太平,妄矣。孔子言鳳皇、河圖者,假前瑞以為語也,未必謂世當復有鳳皇與河圖也。
【註釋】
(1)主:據下文“聖王骨法未必同”,當作“王”。相:骨相。王充認為從人的相貌特徵可以看出他的“命”的好壞。參見本書《骨相篇》。
(2)骨法:骨相特徵。
(3)景星:參見52·1注(2)。
(4)比齒:即“駢(pián蹁)齒”,牙齒不分開,長成一片。傳說帝嚳“駢齒”。
(5)八眉:即《骨相篇》所說的“眉八採”。傳說堯的眉毛有八種顏色。
【譯文】
象徵太平的祥瑞,好比是聖王的骨相。聖王的骨相特徵未必都相同,象徵太平的祥瑞為什麼就應當相同呢?他們聽說堯、舜的時候,鳳凰、景星都出現,河圖、洛書也都出現,就認為以後的帝王大治天下時,也應當出現這一類祥瑞之物,才能稱為天下太平。依照這種想法,好比說堯應當像帝嚳那樣長出比齒,舜也應當像堯那樣眉毛有八種顏色。帝王的聖相前後不相同,那麼他們遇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