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標題: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
可現在不同,不是討伐,不是爭霸權,而是滅楚,一統天下。
故而劉邦決定將食下去的疆土吐出去,分給他人,只為可以打敗項羽,尋幾個可助自己得天下之人。
沒有人嫌棄自己的地盤少,任何一人不愛惜自己的國土,春秋以來各國爭霸,逐漸走向激烈的兼併戰,就是為的自己的國土一點點變大,甚至併吞八荒,一攬四海。
將既得利益捐出去,這是很不容易俄,但劉邦在今夜,下邑的寂靜之夜,他決定將關以東捐出……
劉邦道出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吾共功者,張良奇之,心中感嘆帝王之氣概,帝王之胸襟,一覽無餘。
張良在研讀太公兵法時,曾認為能捨棄疆域利益的王者之人,少之又少,怎會出現,如果出現,捨棄疆域者又是如何一統天下的。
今日張良倒有豁然開朗之意,劉邦的一問讓張良豁然開朗。
大敗之後,劉邦短暫的低落後,立刻重新燃氣鬥志,而且還是一攬四海的氣魄,要捨棄,捨棄所得,只為打敗項羽。
這個轉變,劉邦自己不僅有些空靈的感覺,張良更是對劉邦由衷敬佩,因為敢大舍之人,才是帝王氣概,小氣,不捨一寸土,難成大器。
所以劉邦說出以上的言論,張良便立刻給出策略。
張良畫策一出,劉邦不僅有撥雲見霧的感覺,也有微微的詫異。
黥布此人沒得說,確實楚之驍將,滅秦救趙他立下的功勞非常的大,也是有材,更是深得項羽的青睞,所以項羽封其為王,但自從處理楚懷王之事後,兩人有隙,張良道此人,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不知道項羽殺楚懷王真正授意的人是誰,這張良的訊息怎麼如此靈通,彷彿能算準世間之事。
彭越,劉邦算是老相熟,在一起攻打昌邑時便已經覺察出此人絕非池中物,劉邦率諸侯王伐楚,彭越於外黃率兵而歸,算是比較識時務的人傑。
反梁地後能在項羽的怒火中輾轉生存,絕對是個王侯之人,張良言捐此人,算是代劉邦捅破心中的那層膜。
可張良言自己麾下諸將唯有韓信可屬大事,獨擋一面,這讓劉邦微微一驚;當初夏侯嬰推薦,任其為治粟都尉,未見其奇,蕭何又來舉薦,任其為將都不足以留住,非拜為大將方可。
韓信為大將在還定三秦時的確提出幾個行之有效的策略,還提出一套休整漢軍的方案,使得看起來有些業餘的漢軍變得越加正規。
在韓信為大將之前,沒有很嚴格的軍紀軍規和軍制,劉邦拜將也很兒戲,為此蕭何才建議劉邦要齋戒沐浴封壇拜將。
鑑於其策略頗有成效,劉邦待韓信也很好,以己車載韓信,衣其衣,食其食,說的簡單點就是同車同食同衣。
可一說到兵權,劉邦尚未完全放手給韓信,這個互相信任的過程到彭城大敗總算完成。
夏侯嬰的舉薦,並未信重,蕭何的反覆推舉,認為韓信走後門的比例大,直到還定三秦,劉邦的心中才算真正將韓信看成將軍。
張良入關中時並未結識韓信,只是在鴻門宴上見過一次,此刻連張良也言諸漢將獨韓信可屬大事,劉邦既驚訝又欣慰。
好在韓信已屬漢將,用起來也方便,張良說捐關以東棄之,可捐韓信,但事後是否要給韓信封地,要看他劉邦最後的核算。
彭越,也已歸屬漢,他劉邦更拜其為魏相,令其繼續在魏地擾楚,但現在漢軍大敗後,情況如何未知,所以需要遣人去連彭越。
那麼接下來就只有去策反黥布。
這個時候劉邦便很想念酈食其,這個酒徒辦起事情來那是毫不含糊,不過自突圍後就打散,酈食其沒能及時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