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都基本跟北美市場一個步調,有兩部的基礎又有楊以辰的名號,加上鋪天蓋地真正好萊塢大片級別的宣傳,讓它擁有了跟暑期檔所有大片相提並論的資格。得到的關注度也非常的高。
非洲不用考慮,主力宣傳就是歐洲能不能成功,楊以辰用自己的演唱會來推動宣傳,效果自不必說。每一場演唱會開始之前的十分鐘入場後等候時間,場內的大螢幕上都會播放《颶風營救3》的片花和前兩部的精彩畫面,這樣的宣傳轟炸。首先現場都會知道這件事,其次媒體對演唱會進行宣傳的時候就勢必會帶上這部電影。
不能算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但至少在華夏觀眾的眼中,這是華夏製造的一部好萊塢大片。比起暮光之城更為純粹,能夠在今年這麼殘酷拼殺的暑期檔裡,佔據一席之地,每一個華夏電影從業者和愛好者都很驕傲,不說四處吹捧,誰要是敢說這部影片一個不字,肯定是群起攻之。
楊以辰在歐洲開了十場演唱會,整個世界巡演第一階段歐洲篇就算是告一段落,演唱會和專輯相生相伴,十場演唱會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演唱會所有收入加在一起,門票、周邊、廣告、贊助等等,總收入達到了七千萬歐元,這裡面還不包括場地和各方面的費用,只需要刨除掉兄弟集團自身的開銷,就是演唱會的淨收益,因為有專輯的各種資料統計著,媒體也就沒有放過演唱會,順手就給統計了,這一統計不要緊,數字一出來,直接就上了世界很多報紙的頭版頭條,有些還不是偏娛樂的報紙,而是非常嚴肅正統的時報、日報、晚報,竟然也都以楊以辰的演唱和專輯收入,作為頭版頭條來分析整個歌壇未來發展趨勢。
都說唱片已死,歌壇搖搖欲墜,網路上你想要付費讓觀眾聽音樂,觀眾根本就不買賬,做音樂的也需要吃飯,這是最基本的聲粗法則,我們既然要音樂享受,就應該給它們生存的土壤,大家都不想要花錢聽音樂,都覺得我不花錢反正也有人花錢,做音樂的也還是有,報著這樣的心態,整個樂壇早晚要完。
這些論調都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可現在活生生的例子就擺在這裡,他楊以辰是特例這沒錯,可為什麼他會是特例,為什麼這樣一個已經被大家覺得沒有什麼未來的市場,會有這麼一個特例的存在。
英文專輯一個月銷量,全球兩千萬張,周邊海報和老唱片、卡帶以及網路上的收費點播,這些零零總總加起來,也有幾個億,即便是其中有大量的製作發行宣傳費用,楊以辰這一張專輯,僅僅銷售一個月來看,兄弟集團收入超過一個億美金,至於楊以辰收入多少,看兄弟集團下屬唱片公司的分成比例,外加他作為大股東的身份,這張專輯他一個人肯定要拿走這一個億的七八成,甚至更多。
賺錢,有這麼容易嗎?
做音樂,有那麼沒有前途沒有市場嗎?
多數人看得都是熱鬧,看楊以辰怎麼賺這麼多錢,少數人看得是市場,有楊以辰在市場裡活躍著,誰說這個市場是死水一潭,是我們自己不夠實力攪動水的流向吧,才讓人覺得這是一潭死水。
人家辰仔賺了一圈,甭管他付出了多少創作這些歌曲,排練演唱會的專案,哪怕他用了一年的時間,能得到這樣的成績也足以讓其滿足,更何況這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專輯銷售期可要比電影的壽命長多了,都在期待著還會有什麼記錄出現嗎?
記錄還真出現了,一個屬於楊以辰的榮耀值出現了世界樂壇的歷史上,牢牢刻印下屬於他的印記,在這樣一個音樂根本無從談起輝煌的時代,楊以辰用了不足七年的時間,所有專輯加起來,創造了一個十億唱片銷量的傳奇紀錄。
或許這記錄不能縱向跟那些前輩們去比,一個時代的經濟狀態不一樣,專輯銷售方式不一樣,都會產生差異,就跟電影票房隨著經濟增長貨幣貶值人們收入增多的變化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