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慌張,這些話我已經寫在了給陛下的奏摺上,陛下不久之後便要親自讀到這些話了,話是我說的,和你們沒關係。”
“啊?大帥,你這是做什麼?可不能胡來啊。”李宓忙道。
王源擺手道:“放心,若陛下因為這些逆耳忠言而治罪於我,那我也認了。我寫這封奏摺也不是專門去指責陛下,而是為了另外一件大事罷了。我想提醒朝廷考慮清楚,到底是要滅國還是讓吐蕃簽訂城下之盟,咱們撈些實際的好處為好。要滅國,便請朝廷再增兵二十萬來。只有將吐蕃尚存的二十萬兵馬盡數殲滅,滅國才有可能。若朝廷不增兵,想滅國是絕無可能的。我劍南軍和安西軍這**萬人就算全部都拼了命,也是攻不下邏些城的。這便是我的態度。這封奏摺我已經命人將內容送給了高仙芝高大帥參閱,高大帥同意我的看法,他表示若要上奏,他願意聯名上奏。”
眾人首次聽到王源做了這樣的行動,均感詫異。原來王源早已合格高仙芝就此事做了溝通,這是要聯名上奏要朝廷表明態度了。
“兩位大帥,今日既然討論此事,我也不能不徵求你們二位的意見,我的意思是,朝廷不能這麼變來變去唯唯諾諾,若決心滅國,便做出要滅吐蕃的動作來,而不能期望出現奇蹟。現在的情形也說白了,朝廷期望的奇蹟並不會出現。這就好像期望一個人一餐吃一大鍋飯一樣。雖然這個人很強壯,飯量也不小,但這一大鍋飯卻是無論如何也吃不下的。若朝廷調不來兵馬,便派欽差來授權我們同吐蕃國議和,訂立城下之盟。咱們這些兵馬雖然滅國無望,但是給他們壓力逼著他們訂立城下之盟還是可以的。”
眾人微微點頭,都開始認真的思索這個問題。
“你們剛才討論的攻城不攻城的問題,其實不是攻下和不攻下的問題,而應該考慮,是攻下此城為好,還是不攻下為好。若要攻下此城其實也很容易,大軍在此休整等待下一批補給的到來,下一批補給中有一千枚新造的霹靂彈。這樣咱們便有兩千多枚霹靂彈。我相信只需朝著匹播城頭將這兩千多枚霹靂彈都丟上去,此城必破。但這樣到底好還是不好?破了此城後,此城中的兵馬必會西撤至邏些城。邏些城的格局你們都清楚,背靠高山坐落高原之上,大河環繞,地勢險要。城中再有個二十萬兵馬守著,不付出個十幾二十萬兵馬的性命,想拿下此城怕是痴人做夢。那麼我們付出傷亡攻下匹播城又有何用?反倒堅定他們固守邏些城的信心。人什麼時候最容易屈服,?那便是明知將死,卻有著一絲活命的機會。一旦沒了退路,反倒將生死置之度外了。既給他們壓力又給他們活路,便會讓他們屈服。當然,朝廷若是能調集二三十萬大軍來,那便另當別論了。但我想,朝廷恐怕派不來這麼多兵馬,突厥契丹虎視眈眈,朝廷怕是不敢冒這個險。所以和議是最完美的結局。”
王源侃侃而談,將心中的想法和盤托出。朝廷僥倖的心理和玄宗好大喜功卻不看實際情形的作法讓王源很不感冒,這一次他決定主動主導此事,決不能讓玄宗的好大喜功害了自己苦心經營的劍南軍。玄宗已經將王忠嗣毀了,哥舒翰和李光弼也毀在他的好大喜功上,自己可沒那麼蠢,需要點醒玄宗才是。
李光弼和哥舒翰沉思良久,兩人從內心中其實都是贊同王源所說的,但他們也只是想想而已,從不敢真正的去表達出來,更別說上奏朝廷要求朝廷如何如何了。王源的所言所為讓兩人自慚形穢,之前對王源兩人其實都是抱著輕蔑的態度的,聽到這個人的名字都會聯想到外界對於王源的一些不好的傳言。什麼出身市井,什麼攀附權貴,什麼為了上位甘做面首云云。但實際上和王源接觸這數日以來,兩人對王源有了新的改觀。此人是有真本事大智慧大膽量的,與之相比,自己二人才是庸碌之輩,根本不及他十之一二。
“兩位大帥,你們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