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試點改革的穩步推進,百姓的生活逐漸改善,朝廷的改革成效顯著,新君的威望也隨之提升。新君意識到,國家的長久安定不僅依賴於經濟和民生,更在於教育的普及。若能讓百姓普遍接受教育,不僅有助於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也能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因此,他提出了一項新的教育改革計劃,希望在全國推廣基礎教育,讓百姓的子女都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新君將這一教育改革的重任交給了蘇晚,任命她為“教育使”,希望她能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百姓的教育制度。蘇晚對此任務感到責任重大,決心不負朝廷和新君的信任,帶領團隊投身到教育改革的準備工作中。
在初步調研之後,蘇晚提出了三項核心改革措施:第一,設立“義學堂”,在各地普及基礎教育,免除貧困家庭的學費,讓更多孩子有機會學習;第二,選拔有學識的地方官員和百姓作為教師,提升他們的教學能力,並在每個地區設立定期的師資培訓;第三,建立教育監督機構,負責監控各地學堂的教學質量,確保教育的公平性和可持續發展。
蘇晚的構想獲得了朝中許多官員的支援,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官員,他們認為教育是國家的根本,只有讓百姓接受教育,才能讓國家更加繁榮昌盛。蕭澈對蘇晚的構想深表支援,他認為這項改革不僅有助於民生,還能培養國家未來的棟樑之才。
教育改革的第一步便是設立義學堂。蘇晚選擇幾個試點地區,派遣朝廷資助的教師前往義學堂進行教學。她與內閣商議,決定將課程設定得簡單易懂,以文字、算術和農事知識為主,讓孩子們掌握基本的識字和計算能力。同時,她還加入了倫理教育,讓孩子們從小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義學堂的設立讓當地百姓感到無比欣喜。許多家庭原本無力送孩子上學,如今有了義學堂,孩子們不僅能夠學習,還免除了學費負擔。家長們紛紛感謝朝廷的恩德,他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孩子們透過學習改變生活的命運。
蘇晚意識到,要讓教育改革長久有效,必須注重教師的培養。她在京城設立了師資培訓中心,邀請有經驗的學者和教育家教授教學方法和管理經驗。她還親自挑選了一批年輕有為的教師,鼓勵他們前往各地義學堂任教,並定期召集他們回京進修,提高教學質量。
在師資培訓的過程中,蘇晚發現,許多教師都擁有強烈的奉獻精神,他們對教育充滿熱情,願意在條件艱苦的地方為孩子們提供知識。這讓蘇晚深受感動,她為每位教師寫下鼓勵的書信,表達朝廷對他們的敬意,並承諾將盡力改善教師們的生活條件。
教師們在蘇晚的支援下士氣高漲,紛紛表示會全心投入教學,盡己所能讓孩子們獲得知識。他們帶著這份責任與激情,前往各地義學堂,努力為百姓的子女提供優質的教育。
教育改革的推行在試點地區引發了極大的反響,百姓們普遍表示支援,他們認為義學堂的設立是朝廷對他們的關懷。許多家庭看到孩子們每天揹著書袋前往義學堂,學習識字和算術,內心充滿了希望。家長們紛紛表示,願意支援孩子們學習,哪怕要承擔額外的負擔,也希望他們能夠透過教育改善生活。
一些村莊還自發組織捐贈活動,為義學堂提供書籍、紙張和墨水等物資,許多鄉紳主動出資捐助,以表達對朝廷的感激之情。蘇晚看到百姓的支援,更加堅定了將教育改革推行到全國的信心。
經過幾個月的實施,義學堂的初步成效顯著,許多孩子掌握了基本的識字和算術能力,甚至能夠幫助家中進行簡單的賬目管理。這一成果讓百姓們驚喜不已,他們開始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漸產生了對知識的尊重和渴望。
蘇晚帶領官員們定期視察義學堂的教學情況,收集各地教師和家長的反饋,及時調整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