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蕭澈榮封“安國公”後,國家的邊疆得以穩固,百姓的生活逐漸恢復和平。然而,正當朝廷上下享受安寧之際,西方的盟國忽然派遣使者前來京城,遞交一封加急信函,要求新君履行先帝所立的盟約,派兵援助西方,以對抗新的威脅。
新君接到盟國的信函,神情凝重。他知道,這不僅是對盟約的考驗,更是對國家實力的一次重大挑戰。若是貿然出兵,可能會損耗國力;若拒絕盟約,則會讓周邊國家質疑朝廷的誠信。新君決心慎重應對,召集朝臣商議對策。
朝堂上的分歧
在朝會之上,群臣們就是否出兵援助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部分重臣認為,國家剛剛恢復安定,不宜輕易耗費兵力前往西方,畢竟遠征帶來的消耗極大,甚至可能引發國內的動盪;而另一部分朝臣則主張履行盟約,維繫朝廷在國際上的威信。
一名資深老臣站出,直言不諱地說道:“新君,國家的安穩來之不易,若輕易派兵,恐怕會損耗國力,甚至影響百姓的生活。此事還需三思。”
然而,另一位支援派的官員隨即反駁道:“盟約既然由先帝所立,便應信守。若我們置盟國於不顧,未來盟國勢必也會對我們袖手旁觀。”
新君聽完群臣的意見,轉向蕭澈,問道:“安國公,您如何看待此事?”
蕭澈微微沉思,隨後冷靜答道:“陛下,此事的確關係重大。若貿然出兵,恐怕國內會動搖;但若失信盟約,國家威信將受損。依臣之見,若出兵,需講求策略,選擇精銳之士,儘量避免動用大量兵力,以確保國內的安穩。”
新君深思片刻,認同了蕭澈的建議,決定派遣一支精銳部隊前往西方支援,同時確保國內的安定。他任命蕭澈為“鎮西大將軍”,負責帶領援軍出征,並賦予他全權指揮權,以便應對西方的局勢。
出征前的準備
蕭澈接到命令,立即著手準備出征。他挑選了一批精銳士兵,並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訓練,確保他們能勝任此次遠征任務。為了減少糧草負擔,蕭澈制定了詳細的後勤計劃,確保部隊在長途跋涉中能夠保持戰鬥力。
蘇晚在王府中為他準備行裝,儘管內心依舊不捨,但她知道,此次出征關乎國家的信譽,她深知蕭澈的忠誠和擔當。“每一次出征,你都帶著國家的使命,我會在京中等你凱旋而歸。”她微笑著說道,目光中充滿了鼓勵。
蕭澈輕輕握住她的手,語氣中透出堅定:“你的支援就是我的動力。我定會全力而為,護我大朝的榮譽不失。”
帶著蘇晚的支援與朝廷的期待,蕭澈率領援軍出征,沿途百姓紛紛送行,為他祈福。所有人都希望,蕭澈能夠再度帶著勝利歸來,為國家贏得新的榮光。
西方戰場的局勢
抵達西方盟國後,蕭澈迅速瞭解了敵軍的情況。他發現,敵軍不僅數量龐大,而且裝備精良,顯然是經過長期準備,目的在於徹底瓦解盟國的防線。
蕭澈決定採取“以奇制勝”的策略,利用敵軍的驕橫與輕敵心理,選擇在夜間發動突襲。他派出一支精銳小隊潛入敵軍營地,在夜幕掩護下悄然襲擊敵軍的糧草線,使得敵軍陷入補給不足的困境。
經過幾次突襲行動,敵軍的後勤補給被徹底切斷,士氣大為受挫。盟國將領們紛紛稱讚蕭澈的智慧與勇敢,認為他的指揮讓他們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決戰的時刻
經過幾日的消耗戰,敵軍計程車氣日漸低落,盟軍士氣則在蕭澈的帶領下愈發高漲。蕭澈決定趁敵軍虛弱之際,發起最後一戰。他親自指揮,將盟軍分為三路,從敵軍的左右兩翼和正面同時展開進攻,徹底包圍敵軍主力。
在這場決戰中,蕭澈展示出卓越的指揮才能,他靈活調整陣型,避免了盟軍的損失,最終成功擊潰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