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供大於求,豬肉價格大幅下跌,豬糧比價降到當時的5�5 ∶1盈虧平衡點以下,嚴重挫傷了農民養豬積極性,因而2006~2007年生豬生產出現較大波動,造成豬肉供給緊張,價格大幅上漲,一度達到21�4元/千克的歷史最高水平。2006年由於種植油料和養殖奶牛效益低,油料生產和奶業生產也受到影響。所以,合理的農業比較效益既有利於提高農產品產量,又有利於形成合理的農產品結構。如果不能提高農業比較效益,農產品供給就可能出現總量供給偏緊、結構性矛盾突出、個別農產品波動的局面。
(二)農村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農村勞動力成本明顯上升。近些年來,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農村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特徵開始改變,結構性短缺的特徵正在顯現。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一些地方的農村勞動力年齡老化,多是老人婦女搞農業,農業和農村發展後繼乏人。這種勞動力短缺現象已由沿海地區發展到內陸省份。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民工工資收入也開始較快增長。據有關部門監測,外出就業農村勞動力月平均工資2005年為855元,比上年增長12�9%;2006年為958元,比上年增長12�1%;2007年為1060元,比上年增長10�6%。這表明我國農村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局面正在改變,廉價勞動力時代即將成為過去,農村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
(三)一些地方農業生產和有的農作物種植受到影響。由於一些種植業、養殖業比較效益長期偏低,甚至農產品的價格低於生產成本,一些地方的農業生產受到影響。受比較效益低和進口農產品衝擊的雙重影響,多數城郊土地、勞力、資金資源流入二、三產業,城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嚴重製約。近些年來國內油料、大豆等農作物種植面積下滑,部分農產品加工出現萎縮。2007年油料、大豆種植面積分別下降到1340萬公頃和853�3萬公頃,分別是近9年和近8年來種植面積最少的一年。
(四)農業自我積累減少,缺乏自我發展能力。在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下,農村公共產品主要依靠農民自身解決,國家僅給少量補貼。由於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自身投入能力下降,農村缺乏自我發展能力,使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遠不能滿足農民需求。
(五)農業生產要素流失,造成農業資源更加緊缺。在價值法則和利益機制推動下,農業生產要素向高效益的非農產業轉移,造成農村耕地、資金、人才等農業資源流失,農業資源供給日益緊缺。
15�2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業比較效益下降
一些地方為什麼會出現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的問題,其根本原因是種糧比較效益連年下降,影響種糧農民收入增加。如果農民種糧不增收,就不會把種糧當做主業,就不會守在田裡種糧,就不會向種糧增加投入。糧食生產發展情況表明,糧食生產的波動,往往是農業比較效益下降引起的。
現在統計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通常都用農業增加值。就是說,其中沒有扣除農產品生產中“人工費用”這項成本。現在計算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仍是沒有扣除人工成本的收入。在前些年農民外出就業門路較少的情況下,農民很少與農業外部比較收入高低,農業比較效益低不易顯現,農民對不扣除人工成本的純收入是可以接受的。
農業比較效益下降及其影響(3)
隨著近些年農民外出就業門路增多、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工費用”開始成為農業生產的一項較大投入,農民便開始注意農業淨利潤、利潤率的高低,開始與從事其他行業比較收入多少和農業人工成本高低問題。現在農民十分關心農業比較效益問題,並以此不斷調整自己的經營目標和行為。因此,農業比較效益低的問題開始充分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