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派張騫往使,當時匈奴遮斷了絲綢之路,從隴西前往西域的道路基本上就沒有人走過,所以張騫此行被稱為“鑿空”。即便如此,他歷經千難萬險,最終也回到漢朝了不是嗎?如今從遼東前往倭地的海路,一程程的都常有商賈來往,只要準備充分,蒐集完全水文情報,就不大可能遭逢不測之風浪,那你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秦朗請求說:“願得水師遣舟相送。”我要是乘坐東海水師的大船,要比搭商人們的小船踏實多了。是勳點點頭:“吾必有所安排。”
隨即綜合牛利都所言和自己後世的認知,大致向秦朗介紹了一番倭地的情況,然後問他:“元明其有定計乎?當何以說其來臣耶?”秦朗說偏僻之地、蠻荒之國,估計就跟當初的夜郎似的,坐井觀天,不識中國之大,不過好在他們在漢代就曾經受過冊封,乃可以此為突破口——“若得水師巨舟相送,以威倭人,弟子必可使卑彌乎貢也。”
是勳搖一搖頭:“如此,則無須元明使矣。”我如果就想讓卑彌乎遣使朝魏,那麼關照牛利都一聲,放他回國去稟報女王,不就得了?對付如此偏遠小國,還要我大魏天朝先派人去通知,要求他們稱臣納貢,那多沒有面子啊。
秦朗迷糊了:“敢問先生真意。”
是勳說了:“筑紫(九州島古稱)二十餘國,舍邪馬臺及臣於邪馬臺者,尚有狗奴等。其東伊豫(指伊豫之二名島,也即四國島),半於筑紫,再秋津州(本州島古稱),四倍於筑紫,皆有國在。元明當宣示諸國,使皆朝魏,斯乃不負此行也。”要是一口氣給曹魏召來十好幾個甚至更多的藩臣,那朝廷多有面子啊,那才值得我派你去走這一趟哪。(未完待續。。)
ps: 大家投票真給力啊,看起來我說二十張說少了……好吧,遵照承諾,今日雙更。
第三十七章、千年展布
關於大和王朝的源頭,後世的學術界也存在著兩種歧說。一說即邪馬臺,或者曾經從屬於邪馬臺的某國,不管根據地在北九州還是在畿內;另一說跟邪馬臺完全兩回事——倘若邪馬臺是在北九州,那麼大和王朝就是畿內土著;倘若邪馬臺在畿內,那麼就是北九州的勢力透過傳說中“神武東征”進據了本州島。
好吧,其實若按此劃分,說法應該算是四種才是……
是勳本人是傾向於大和王朝源於北九州一說的,一則北九州的文化曾經最為發達、繁盛,又容易得到大陸方面的物資輸入,二則“神武東征”雖是神話,但空穴來風,不為無因。如今既然確定了邪馬臺是北九州王國,那麼進一步揣測,大和王朝很可能是邪馬臺或其僕從國的後身。
是勳沒辦法派兵遠征去打日本,他所能夠想到的拖日本後腿的方法,只能是減緩其統一的過程。所以才打算派秦朗前去,詔列島各國都來朝魏,加大跟大陸的交流,或許可以不使北九州諸國專美於前吧。我把你們放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最終誰能出線,多久出線,那就任憑天意了。
只有把歷史的源頭攪得面目全非,才能最大程度改變歷史的程序。
再者說了,秦朗出使一趟,倘若只拉回來一個朝貢國,那投入和產出就太不成比例啦。若是真能召來諸國遣使朝覲,無論對秦朗還是舉薦他的自己,都算是大功一件。
完了是勳又對秦朗說。對於你的聰明、口才。我向來評價甚高。但你此去,我還有三件擔心之事,恐怕你會被蠻夷所欺。秦朗恭敬請問,先生您擔心哪三件事呢?
是勳道:“其一,語言不通,恐為誆騙。”所以我已經找來了多名懂得倭語的韓人,希望你能夠秘密地向他們學習韓語和倭語,到時候假裝語言不通。倭人就可能當著你面用倭語商議一些事情,方便你窺探他們的真意啦。反正已經入冬,氣候寒冷,不便出航,我給你小半年的時間,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