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的道:“這都是俺們的罪過!去年,漁陽遭了旱災,糧食歉收,百姓餓殍,俺們沒辦法,就瞞著張郡守,各自從軍塞裡拿了糧,平給了百姓,本來想的是,等今年安東的麥子熟了,就去要一點帳……”
“帳?”李廣有些不解。
陽時卻是驕傲的道:“當初安東大開發,移民從漁陽、右北平過,俺們可是借了許多糧食的,說好了要還的!”
“哪成想……這匈奴人遲不來,早不來,現在來了……唉……”說著又是長吁短嘆。
漁陽的糧食產量本來就少的可憐,很多地方畝產只有一石……
甚至更少……
這也是以前漁陽守軍餓肚子的緣故!
想當年,今上沒即位前,漁陽地方莫說是士兵了,就是他們這些校尉、都尉甚至縣令,也不是沒餓過肚子,特別是青黃不接的時候,飢一頓,飽一頓那是日常!
也就是當今天子即位後,開始補貼邊塞駐屯的軍隊。
還從各地調糧過來,讓士兵們總算能吃一頓飽的。
再加上國家政策開始向邊塞傾斜,邊塞地區的百姓的徭役和賦稅,全部從原有基礎上減半,而缺少的部分,則直接走少府的帳,從鹽鐵利潤和鑄錢裡出。
這才讓包括漁陽在內的邊塞的民生和經濟開始慢慢發展。
但即使如此,這些優惠政策,也無法立竿見影的起到效果。
而漁陽地方寒苦,土地貧瘠,水利設施嚴重缺乏,這些都是一時半會改變不了的客觀現實。
所以,一受災,整個經濟和社會就會崩塌。
李廣聽完也是長嘆一口氣,他想起了當年他在代國和上郡以及隴右北地見過的場景。
太宗時期,這些地方的軍隊,也是如漁陽軍隊一般窘迫。
直到晁錯開始輸粟捐爵,同時鼓勵屯墾,情況才開始好轉。
但情況真正變化,還是當今天子即位後的這幾年。
如今,大量資源和資金,湧入邊塞,廣修水利、道路、軍堡。
所以,他也能理解漁陽軍民的選擇,畢竟,他也曾經在邊塞上幹過拿著軍糧平賣甚至借給百姓的事情。
這也是幾乎所有正常的漢軍軍官都肯定會選擇的方案。
不然的話,百姓捱餓,就會逃難,一旦逃難,轄區人口就會銳減,轄區人口銳減,明年糧食就收不上來,明年沒有糧食軍隊就要捱餓,軍隊捱餓,就沒有戰鬥力。
而且,沒有人口,就沒有預備役和動員能力。
一旦有事,一個幾百或者千把人的都尉所拿什麼去跟幾千上萬的匈奴蠻子戰鬥?
如今,漁陽無糧的問題,則無疑成為了現在最關鍵和最致命的問題。
沒有糧食,拿什麼養援軍?
從薊城調糧?
且不說能不能調來,就單單是這程式,恐怕也也要扯上半個月的皮!
況且,恐怕薊城也沒有什麼糧食!
安東大開發,幾乎將整個燕國的官倉搬空的事情,李廣可是曾經在邸報看過的。
而沒有糧食,就算李廣有天大本事,也解決不了士兵肚子的需求!
………………………………
今天本來想繼續的,但狀態不佳~~~~~~
明天再來吧!~恐怕我以後都會這樣了,一天勤奮一天懶惰。
這也算某種意義上的勞逸結合吧~(未完待續。)
第一千兩百七十六節 可憐的燕王
雖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李廣深知,不能因為沒有糧食就不跟入侵者戰鬥。
保衛桑梓,這是邊塞軍人的天職和使命。
他微微皺了皺眉頭,道:“大家不要急,糧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