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應武微微皺眉頭,其實汪立信他們的意思葉應武很清楚,甚至換位思考的話葉應武自己也很有可能有和汪立信他們一樣的想法。皇帝親臨前線,確實危險,很容易成為敵人擒賊先擒王的目標,而且現在大明皇室血脈單薄,葉應武的幾個孩子年齡太小,一旦葉應武出了什麼意外,到時候不是仿照前宋太后垂簾聽政,就是直接讓葉應武的兄長葉應及即位。
無論是垂簾聽政還是葉應及就位,實際上都意味著君主和下面官員的重新熟悉過程。畢竟自文天祥以降,整個朝堂上的絕大多數官員,都是葉應武的親信,是當初的從龍之臣,但是和葉應及以及陸婉言並不熟悉,到時候難免會出現動盪。
在另外一個時空中,朱氏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就是最好的例子。明軍一敗失去君主,敵軍壓境,如果當時不是有于謙橫空出世、力挽狂瀾,恐怕大明的國祚也就戛然而止了。現在葉應武也面臨著這樣的風險,如果整個北伐過程中哪個環節出了缺漏,很有可能導致蒙古軍隊突破明軍阻攔,導致自己有什麼不測,到時候葉應武可沒有辦法寄希望於大明也能有人像自己當初拯救前宋一樣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沉默了片刻,葉應武轉身看向輿圖。
輿圖上明軍各部高歌勐進,在已經被蒙古人放棄的土地上狂飆。可是誰又能看到,在那不斷向前推進的紅色箭頭後面,暗藏著滾滾殺機?
抬頭看向汪立信他們,葉應武似乎已經想明白,沉聲說道:“諸位卿家,朕想問你們一個問題,一旦北伐失敗,大明可還有支撐之餘地?”
整個御書房中頓時鴉雀無聲。
汪立信張了張嘴,什麼都沒說。
大明此次北伐,實際上並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如果不是從南洋有大批的糧草北運,恐怕葉應武最後都不會下定決心北伐。可以說這一次大明是傾盡全力而北伐,不只是為了華夏三百年收復幽燕的夢想,也是為了和蒙古之間有一個徹底的了斷。
一山不容二虎,大明和蒙古多年逐鹿,既然全面開戰,自然就要分出個勝負,否則雙方都不會善罷甘休。
大明以傾國之兵、傾國之錢財北伐,調動的不只是前線的地方州府以及主力戰軍,大明朝廷上下因為北伐已經忙碌的團團轉,整個國庫多年儲備下來的家底正在如流水一般消耗,而民間的商賈也都積極參與其中,大量的資金傾家蕩產也要砸進來。
可以說現在的北伐,已經和大明的國運捆綁在一起,甚至和大明的國魂捆綁在一起。
三百年前宋太宗北伐,大敗而歸,從此之後煌煌炎宋彷彿被徹底打斷了嵴梁,再也沒有向北進攻的能力,安安分分在北方民族的傾軋之下支撐了三百年。而三百年之後,大明崛起,一如當時日月初生的煌煌炎宋。如果此時大明北伐失敗了、退縮了,不只是元氣大傷,甚至整個王朝也會因此被打沒了脾氣,也會因此再一次淪落到和前宋一樣的地步!
到時候別說葉應武,就是現在站在這御書房中的這麼多人,又有何顏面面對將要再一次遭受塗炭的百姓,面對黃泉之下的列祖列宗,面對天空之上咆哮的英靈?!
葉應武一句話不說,目光直勾勾看著汪立信等人。
多年來在葉應武的帶領下、在前線將士的浴血廝殺下,很多人甚至已經有一種潛意識,那就是大明絕對不可能失敗,就算是失敗了也會很快東山再起。但是這一次北伐不比往常,前宋北伐失敗了,三百年再也沒有回到原點。大明如果北伐失敗了,以現在大明久經戰亂、並不強盛的底蘊,很有可能是分崩離析、一潰千里。
等到了那個地步,就算是有葉應武,又有何用?
“如果朕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