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泥石流和滑坡。
只有把上面的威脅解決了,那麼第三步才能慢慢的在土地稍微平整的地方開墾土地,種植樹木防沙防塵。
接下來的第四步。才是考慮哪裡的土地適合耕種,哪裡的土壤適合水分要求多的蔬菜,哪裡的土壤抗旱性比較強,哪裡的陽光照射比較多,哪裡適合播撒草籽播種成草原……
整個工程弄下來,運氣好的話一年之內可以初步開始投入生產,運氣不好的話,兩年之內你都不要想在這裡出一分錢的效益。
這還是在蕭奇無窮的財力支援下。專家們可以給高一點的拆。遷補償,給高一點的人工。吸引足夠多的農民和工人來幹活兒的前提下,否則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你都別想把這塊貧瘠已久的土地變成什麼適宜耕種的地區。
說來說去,大家都有一種感覺,敢情蕭奇是專門為了拯救單曲縣的農業和民眾而來的。
否則隨便在漢中平原和蓉城平原選一個地兒,也肯定比這單曲縣好上十倍,甚至是一百倍啊。
正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一點。所以單曲縣的縣委書。記呂望鴻,以及縣長常相貴,從一開始就把武孝文一行人當成了救苦救難的菩薩,還專門成立了一個以他們兩人為主的政府工作組,配合他們一切的行動。絕對的有求必應。
想不有求必應也不行啊。
武孝文這麼做,純粹是用私人的力量,幫助整個單曲縣脫貧致富,這樣大的功績,可都要算在他們兩個的頭上啊。
別的不敢說,只要孝文農業公司全面完成了目標,兩人肯定能高升一級,甚至是兩級都不一定。
更別提呂望鴻和常相貴在單曲縣了這麼久,雖然習慣了這裡的苦難,但也把它當作了第二個故鄉,誰不願意看到自己的故鄉煥然一新,變成一個真正的塞上江南呢?
因此,在週六的時候,兩人也沒有休息,來到了武孝文駐紮的一個小山村,聽取武孝文遇到的一些難題。
武孝文牢牢記得蕭奇說的話,這一片上百平方公里是最容易出大問題的,大型的泥石流一來,保準是無數民眾都跑不了,所以他第一個就是從這裡開始整治,從最難的開始。
要說這裡是真窮。
附近三個自然村莊,在冊人口有2000多人,但現在加起來只有500多人,基本上只剩下了四分之一,剩下的不是去了外地,就是年輕人在外面打工,順便也把老人接了過去。
他們主要的農作物就是大米和一些紅薯、土豆,肉是一個月能吃上一回,平日裡三餐能有兩餐可以吃飽,但也就只有這樣了,生個病什麼的,就得看老天爺放不放過。
不過武孝文他們一群上百人來到這裡之後,三個村莊的情況就改變太多了。
首先第一點,一群老專家們年齡大了,雖然要吃得清淡一點,但因為一天到晚走上走下,還要到處奔波,所以營養消耗是很大的,武孝文特意向蕭奇申請,從仙女食堂調來了十個大師傅,一天到晚變著法兒的給他們弄好吃的,主要是煲湯、軟爛一點的食物。
然後武孝文一群人,也就是20…40歲上下的人,消耗大之下,自然就要多吃肉,什麼菜肉果蔬樣樣都不能缺——都到這窮山僻壤了,還不給吃喝滿足一點,那真的是被拋棄的感覺啊。
武孝文對於怎麼拉動一個地方的經濟消費,那是非常有經驗。
一來到單曲縣,他就開始了大筆大筆的採購,什麼菜肉果蔬啊,各種生活用品啊,都從單曲縣的縣城和各個鄉鎮收購,只要是純天然的食物,那就給高價買,加上運費什麼的,比市場價都還要高出20%以上。
另外這幾個村莊的老百姓,甭管你老的少的,只要能幫上忙,那麼武孝文就給發工資。
從小孩子幫忙摻茶倒水,到大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