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天府的舉子尚且不能在順天府為官吏,如此是否太優待朝鮮人了。”崇禎用早膳的時候看了報紙。發現最近的問題主要是圍繞在朝鮮官的任用上。有吏部官員匿名在《京師快報》上發表文章,揭露了“優先選派朝鮮籍官員”的吏部潛規則,引發了許多爭論。
這也說明朱慈烺一直在鼓吹的民族國家的確有些成效。
“都是些小小文吏,順天府的舉人肯做麼?”朱慈烺回到。
大明現在的人才選用制度已經走上了雙軌制。
一方面有傳統的科舉,仍舊以四書五經為底本。生員出任教諭等教育官員,舉人則可以為州縣的佐官,到了進士才有可能授予州縣正堂官。在此之前,當然少不了三個月的行政學院進修。讓他們知道自己上任之後該幹什麼。
另一方面則是蒙學、鄉學、大學三級新學畢業的學生,他們無須參加科舉一樣可以授予官職。在鄉學層面與生員基本持平。大學畢業生則根據學校等級和個人成績與舉人、進士相類。
一般來說,天資過人,能在二十上下考中進士的天才,參加科舉能夠更早出仕。而資質一般,靠時間積累漸漸成事者,進新學體系更有保障。
因此還帶來了兩種軌道的交錯。那就是以舉人、生員身份學習數學、物理等自然學科,報考鄉學、大學。這樣成功率更高。尤其現在的數學、物理體系都還很簡陋,化學更處於萌芽階段,所以補課的難度並不高於參加會試。
這種情況之下,舉人當然不會甘心做個小小文吏。誰都希望自己的仕途起點能夠高一些。
朱慈烺又道:“其實他們就是不願意看到自家的菜被人碰而已,仍舊存了華夷內外的念頭。”
“這也是人之常情。”崇禎沒有在這個問題上過多糾結。他其實更喜歡看到朝鮮人來當官,因為這種外國人當官的情況只在大唐發生過,是國家強盛,哺育四夷的表徵。更何況不過是幾個吏目,擱幾年前根本不算官員,有什麼好計較的。
朱慈烺卻是在想,從目前收集的情報來看,朝鮮的漢化程度已經極高了,在大明有意識的文化輸出之後,恐怕再過十年就連官話都能通行。那時候跟大明國土能有什麼不一樣?現在排斥朝鮮的人,實在是太過狹隘。
正想著,崇禎突然抬頭道:“慈烺,你不會是存了收復漢四郡的念頭吧。”
西漢時,劉邦的老鄉燕王盧綰叛變,其部將衛滿率兵進入朝鮮,滅了箕子朝鮮的第四十代國君,建立衛滿朝鮮。衛氏朝鮮三代而亡,武帝元封三年,在衛氏朝鮮的故土上設立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轄地囊括了朱慈烺前世朝鮮全境,以及韓國北部土地。
漢四郡持續到西晉永嘉七年,被崛起的高句麗國吞併,至此結束了華夏對朝鮮的直接統治。
朱慈烺的手指跳動了一下,誠實道:“兒臣從未有過這個念頭。”
“當真?”崇禎放下報紙,一臉不信。
“當真。”朱慈烺認真道:“父皇不信可以查核最近大都督府和各部對朝鮮工作的會議紀要,我們的戰略目的一直是吞併朝鮮半島全土,從未考慮過恢復漢四郡的問題。”
崇禎覺得自己不知道該做出什麼樣的表情。是把兒子的這番答覆當做笑話,一笑了之,還是……真去查一查?作為皇帝,他還是有資格瞭解這個國家真正發生的事。
“朝鮮那種貧瘠之地。拿來還要養民,有什麼必要?”崇禎隨口道。
朱慈烺沉默了。是不是該專門找人寫一本《地緣政治學》?每次都要面對這種低水平的問題,讓他覺得很浪費時間。於是他只好長話短說:“朝鮮有銀礦六十七,正好貼補家用。”
一般說到銀子的問題上,崇禎就會很自覺地轉移話題了。
“最近怎麼不見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