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著手中的權利,是不願輕易放手的。
他們擔心歸附華朝後,自己的特權地位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失去原有的權力和榮耀。但也有一些開明的國王或首領,他們看到了華朝的強大和繁榮,也看到了自己國家與華朝之間的巨大差距。
他們深知,如果繼續故步自封,只會導致國家越來越落後,人民越來越貧窮,最後有可能被人民推翻,強行加入華朝。
於是,他們選擇了主動歸附,希望透過這種方式,為自己和族人帶來更好的未來。
太平十四年(207年)的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在這個金色的季節裡,與涼州接壤的燒當羌首領雅丹,向華朝奉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國書。
在這份國書中,他表達了自己願意率部下數萬羌族人民歸附華朝的意願,並懇請華朝皇帝張循應允。這份國書,不僅是對華朝強大實力的認可,更是對燒當羌未來命運的抉擇。
張循接到國書後,深知這是華朝打入青藏高原內部的絕佳機會。他毫不猶豫地同意了雅丹的請求,並在當地設立了燒當縣,讓雅丹擔任縣長,歸入涼州金城郡管理。
這一舉措,不僅鞏固了華朝在西部地區的統治地位,更為後續開發青藏高原地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燒當羌歸附後,得到了華朝工業實力的充分支援。西海(青海)鹽池,這個曾經被忽視的資源寶庫,在華朝的開發下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先進的開採技術和裝置被引入,使得鹽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這些鹽產品不僅滿足了華朝西部各州郡的需求,還透過絲綢之路遠銷到西域、中亞、中東各國,為燒當縣帶來了豐厚的財稅收入。
隨著財稅收入的增加,燒當縣開始大力建設公共設施,改善羌族人民的生活條件。學校、醫院、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完善,讓羌族人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舒適。
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原來的貧困落後,到現在的富足安康,這一切都離不開華朝的扶持和幫助。
華朝之所以如此傾斜於燒當羌民族,除了看重其地理位置和資源潛力外,更重要的是希望透過提高燒當羌民族的生活水平,繼續誘惑其他羌族部落主動歸附。
在青藏高原這種地廣人稀的地區,戰爭往往意味著巨大的損失和消耗。如果能透過和平的方式,利用生活水平的誘惑,讓當地少數民族像燒當羌這樣主動歸附,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當地部落首領的內心選擇。
如果他們願意為族人謀福利,那主動歸附的機率就要大一些。但如果他們不想放棄自己高高在上的首領、貴族權利,那就要難一些。
不過,華朝並不是被動等待的。許多華族商人和細作深入各部落或國家做生意時,會有意無意地宣傳華朝的幸福生活,並物色有心歸附華朝的人選。透過提供各種幫助和支援,幫助這些人升官發財,最終達到高位的時候,就有可能影響國王或部落首領的決策了。
這種策略雖然看似緩慢而微妙,但卻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青藏高原地區的政治格局。
越來越多的部落和民族開始意識到,歸附華朝才是他們走向繁榮和富強的唯一出路。而華朝,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鞏固著自己的統治地位,影響著越來越多的部落和小國。